“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98057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感”与“爱感”辩析 ——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感”与“爱感”辩析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摘要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是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双向建构过程。为使这一过程顺利沟通,必须在两者之间确立一个共同的论域。本文作者认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共同语言,是普通的体验形式和对生命的感受。关键词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乐感爱感引言在当前世界文化领域里,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研究促使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对话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本身内在发展的必然。许多现代西方文化学者已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文化观念,把研究的兴趣纷纷转向中国古老的文化,而不少中国的文化学者则摆脱了“文化本位主义”的束缚,开拓了华夏民

2、族文化与异域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把文化研究的视点移向西方文化。在这场文化的对话中,双方都力求从对方文化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使自己的文化能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这样就孕育出一个新的文化意识全球意识。它要求在这种意识下形成的文化能被全世界所承受、认同而成为人们共同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全球意识并不是指这种意识形成之前,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矛盾的对立双方,互不相容,作为文化它必定是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人类性和世界性。不过这种意识在文化比较学未产生之前,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在有了比较文化研究出现后,它才被鲜明地提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目的是力求把被比较的

3、文化双方的历史意义、现时意义从这场对话中揭示出来。这种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比较,就是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比较,就是历史层面中的人们在共时中的交谈。只有这种文化交谈才使两种不同的文化生命走向新的文化形态,走向新的时间生命。作为人类文化之一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中西方的比较与沟通问题。但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要形成对话,必须有一致的共同基础,形成一定的共识。因此,要在对话的双方建构一种共同语言共同论域。它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具语言,而是对某一问题达成的一致看法。在音乐中的共同语言应是:普遍的体验形式和对生命的感受。这要求中西双方音乐文化就此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如此,才能使中西音乐文化有了交流

4、、沟通的保证。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核心是音乐与文化的二者关系,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发展?音乐又能从多大限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把音乐同文化联系起来,以全方位、多角度对音乐进行考察分析,不但要把对音乐的思考从工艺领域内的局限中解脱出来,甚至要把音乐放入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从深层范围内挖掘其丰富内涵。这样,我们不仅要从更高的视点来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而且还使我们洞察到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土壤。中西方音乐文化要进行比较,首先要把各自文化的精神特点进行对照,从它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分析。作为音乐文化,它不单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

5、现,例如乐器就表现出音乐精神的物质形式,它是精神物化的结果。它可能积淀为一个民族性格,用来协调与维系民族成员的关系而趋向一种统一(善)的目的。无论中西方,自从音乐文化诞生的曙光升起时,作为音乐的创造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与反思,实际上就成为一个永恒至上的标准。而这种对真善美追求进行的轨迹却构成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路向。造成这种不同路向的根源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正是比较文化研究的任务。现代的大多数文化比较学者认为,中西方文化精神最为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在以儒教思想为社会伦理和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以道家虚空而求自然的养生思想为补充。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表现在文化中是一种德感文

6、化心理形态,这种德感是建立在儒家普遍人性(仁)和入世观念(功)基础上的,以自然纯朴恬然之乐而显现的;西方则以通过耶稣所体现的爱,使受难人类得以拯救而得救之爱。乐感意向的核心质素是生命感自身的有节制的自怡之乐,那么爱感心向的核心质素就是温柔的同情和神秘的共感。我们如何把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乐感与爱感从音乐文化中离析出来。当我们带着这两种概念对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感受并深入思考时,那种判然有别的印象要比从字面上的理解更加鲜明清晰。要对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比较,又要在与音乐相关涉的文化背景中说明问题,这样就增加了论文的难度。另外,面对大量中西音乐和文化史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冗长繁琐做到精致简炼。

7、这就要求对论文结构进行慎重思考。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采取宏观手段来结构论文,微观分析来填充结构,使其丰满。所以本文列举的音乐作品不可能对其进行具体理论分析,而着重做到把其透显的文化现象和价值意义揭示出来。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集中反映在以儒家文化精神为主、道家文化精神为补充中。儒道精神的互补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在艺术中倡导“中庸” 、 “中道” 、 “中和”的原则。这一美学原则一直支配着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如。 ”无论是内在思想,还是外在的诗歌艺术,按上述的美学原则都应该避免情感的激烈与外露,而要倡导含蓄、适度、节制。总之

8、强调情感与理智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与个体身心的均衡。在这样的文化心理特征下产生的音乐文化,也无不反映出这一心理意向。 “礼乐” 、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突出标志,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 “礼”与“乐”作为美学的综合概念,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得到完整的阐释。 “礼”是形式, “仁”是内容,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有节制,保持一种理性的人道控制,以礼钧乐;节制音乐;以乐辅礼,治理国家。这种在礼乐思想中产生的美学思想,在强调美善结合、情声抑制时将重点着眼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中,重视音乐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这种重视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音

9、乐美学思想在以“礼”为人之本时,必然导致以人为本的情声自由的抒发和发展的不足,也使音乐自身发展受到影响,对音乐内在实质认识缺乏一种客观性。同时家国同构的亲情思想渗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异化为政治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想的礼乐之国中,一切都为了国家的和谐稳定,在这里合情主义排斥了合理主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伦理不可能产生人格平等,作为礼乐思想笼罩下的音乐也有了等级之分、尊卑之别,孔子在八佾中所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是这种等级观念的很好体现。音乐在社会政治功利支配下,追求一种外在的具有社会伦理的教化精神,安于内而不假外求的特点,使之不能对外部世界有真正认识,不注重对人的心灵做一深刻的思索,

10、只求个人对道德伦理的不懈追求,这种内化是以“德感”为本体论的根基。表现出一种生命本源自盈无缺的心理意向,这种音乐不要求有一动力性的展开,而主张安静、内省,让生命充满安乐。道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说儒家的思想强调群体的话,道家则以维护个体的感性生存为目的,把人与自然有机相融。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里体现出的“法天贵真”即崇尚自然的思想就是道家学说的真实反映。 庄子认为音乐的本质表现了“民之常性” ,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华饰;“比于赤子”而不失性命之情,常然之性;音乐的功用是抒发情性,娱乐人心。在反对礼乐思想对人性和音乐的束缚时,倡导人性解放的同时提出音乐的解放,抒发人的正常自然的情

11、性,从这一方面看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想象与奔放是道家艺术的精神特质,它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尤其是对古琴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当我们对道家所提倡的人的自然情性提出诘问,对其内在实质进行深入思考时,就看到了它的美学思想所缺乏的一面。我们知道“道”是通过“天、地、人”而显现,表现出各得其所的生命顺其本然,在“天、地、人”中没有神的存在,所谓“神”就是质朴真性的本然生命。道家审美主义就是要表达出个体生命极致是顺乎本源生命,排斥一切人为因素,认为这就是人的本真方式,人的真性显现。因此,自然传神与纯朴就成为中国古琴曲的根本动机和追求宗旨,在不绝如缕的古琴音乐中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同构。如琴曲庄周梦

12、蝶 ,它通过乐曲对蝴蝶翩然飞舞的描写,述说了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的情景;乐曲风格清新、纯朴、自然、亲切,使人感到大自然的无比美好。 水仙操则说明伯牙学琴三年,未能移情,后在老师指导下,进入山林观察飞鸟,从这自然气氛中领会出移情,做此曲成为天下妙手。 鸥鹭忘机所表现的是:“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 ”的美好景观。 渔樵问答这一名曲琴学初律注解道:“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欸,隐隐现于指下,迨之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这一注解表现了人们在欣赏琴曲时,总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进入与自然同构状态之中,忘掉了对人对社会的存在的思考。另外借松、竹、梅、兰

13、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品性与追求是中国艺术的另一特征。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琴曲幽兰 ,在唐代已有手抄的卷子,它保持了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幽兰这首乐曲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自卫返鲁时,在途中见兰花在谷中独茂,而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心情。从这些乐曲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中,我们看到人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考已淡化为直接的生命体验以及这些体验的符号化意向。因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对社会的思考都可以从自然的运行中显现出来。音乐在这里流露的都是顺应生命、柔化生命的道家审美心理意向,它与尼采的强化生命、激扬生命的审美不同,道家的审美意向主张把人引向到自然之中,进入与自然界的同构状态中,

14、这表明了道家的审美价值追求。在音乐中不表现出冥想般的哲学思考,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生意义追求的询问从自然的价值角度给予了回答,在这种意味深长的音乐中,汨汨流动着自然的亲情、缅怀先王的贤德、个人的遭遇、生活的悲欢离合,这些成为中国音乐所表现的恒久主题,成为历代音乐关注的焦点和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看对社会伦理的重视大于对个人价值的存在,这与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关怀强于对社会的关注不同。丹麦思想家、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戈尔在他的著作启迪性的谈话中说的:“任何冥想都使超逾当下现在,趋于玄远,促使他把握永恒的东西。由此,他才确实知道自己与世界有一种切实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并非是一种关于世界单纯的知识

15、,也不是这个世界之一部分的自我本身知识,因为人自己在这种知识中对世界是完全无所知谓的。不仅如此,这个世界在它那一方面来说,是关于它自己的知识同样是无所知谓的。只有当关怀的问题即世界对于人必须有意义,人对于世界必须有意义,在人的内心使自己倾听这个世界的那种东西对人来说必须有意义,从而,人对于世界才必须有意义在人的心灵中萌生之后,内在之人才在这关怀中把自己显现出来。 ”这一段颇有启示的话虽然从宗教的关怀角度讲,但对人的关注和人的价值意义的关心与道家显然不同。 “道”提倡虚无,要人的主体心智排除任何类型的执著和关怀,不让任何对象性思虑凝碍于心,心无而入神,达到坐忘进入虚无是道家追求的终极价值。这种思

16、想表现在音乐中是一种飘逸洒脱,悠闲安适的精神,历代琴论特别反对“繁于淫声” ,反对技巧至上,强调不以现象障蔽了本体,一切碍于心的东西都要排斥。音乐的创作者这时不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客体认识对象来研究,把握其内在精神,而努力把音乐作品当做包含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对象来体验,满足于感觉、领悟、直观。这种艺术中自然哲学与人生哲学的合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这种思维不主张艺术中的突破、创新等创造性活动,而求稳定、求统一的大一统文化。于是,中国的古琴曲都体现出主题与思想的正统性,不要求音乐中过分的激情和激发心灵的动力,繁于淫声是绝对禁止的,因为它有害于人们追求道德和善,此时音乐已演化为社会伦理,以及一个行为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言行。说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总是要从它的源头希腊开始。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音乐具有一种感召心灵的神奇力量,他们的哲学家已经非常细致地确定了每个调式的表情意义或者精神特征。毕达哥拉斯“和谐”论认为:美的本质是和谐,而和谐则体现合理的理想的数量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