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197985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皮内、皮下及肌肉注射操作并发症一、 出血1、发生原因(1) 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2) 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按压部位欠准确。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血液渗出或皮下血肿,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3、预防措施(1)操作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3)充分、正确按压注射部位,凝血功能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4、处理措施(1)穿刺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2)皮下淤血或血肿较小者,早期可采取冷敷,48 小时候在热敷以促进淤血的吸收,必要是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3)皮下血肿较大时,早期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二、硬结1、发生原因(

2、1)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注射。(2)药物注射量大、浓度高、注射部位浅,局部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产生炎性反应。(3)局部血液循环差,药物吸收缓慢。(4)药物含有不溶性微粒,储蓄在注射部位,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2、临床表现局部肿胀,可触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形成肿块、脂肪萎缩或坏死。3、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及要求。(2)避免长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注射部位感染。4、处理措施按医嘱予 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软膏外涂。三、神经损伤1、发生原因(1)注射时针头误伤神经。(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2、临床

3、表现注射当时即可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运动范围缩小。后期根据受累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神经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轻度损伤。全完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重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 1 级。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位肌力、感觉降至 2 级。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位肌力、感觉降至 3 级。3、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选择注射部位,皮下及肌肉注射时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刺激性大、高渗药物不宜选择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4、处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听取患者主诉,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2)神经损伤处理:按

4、医嘱理疗、热敷,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四、针头堵塞1、发生原因(1)注射药物或瓶塞橡胶堵塞针头。(2)针头型号选择不当。2、临床表现推注药物时阻力过大,难以将药物注入体内。3、预防措施(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 45穿刺瓶塞。(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粘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较粗的针头。4、处理措施(1)注射过程中如发现针头堵塞,立即拔针。(2)重新检查药液,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另行注射。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1、发生原因(1)针头质量问题。(2)穿刺部位选择不当,例如有硬结、瘢痕等。(3)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4)操作不当。(5)患者躁动,不合作。2、临床表现针头部位

5、弯曲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3、预防措施(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者掌握进针手法、力度、深度、角度。(5)取得患者或家属的配合,避免强行注射。4、处理措施(1)出现针体弯曲,立即拔针,跟换针头和注射部位。(2)出现针体折断,首先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肢体收缩动作,防止断针在体内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头拔出,如针体已完全进入皮肤,则需在 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取出针体。六、感染1、发生原因(1)物品、药品质量问题。(2)无菌操作不规范,皮肤消毒不严格、不彻底。

6、(3)患者营养差,抵抗力下降等。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热、痛、化脓,严重者可出现发热。3、预防措施(1)选择合格的物品、药品。(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消毒注射部位。(3)避开皮肤病变处。(4)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4、处理措施(1)皮肤局部感染者,按医嘱处理。(2)出现全身感染者,按医嘱用药,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第二章 血标本采集操作并发症一、晕针、晕血1、发生原因(1)心理因素:患者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2)体质因素:患者抽血时空腹或饥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迷走神经引起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3)疼痛刺激:患者对

7、疼痛敏感,神经高度兴奋,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2、临床表现主诉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四肢无力,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严重者瞬间晕倒,一般持续 24 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正常。3、预防措施(1)抽血前做好解释工作,指导患者放松,消除紧张情绪。(2)对有晕针史的桓则,抽血时刻采取平卧位,以防止患者发生晕针后摔伤。(3)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稳、准、快,以减少疼痛的刺激。4、处理措施(1)发现患者晕针或晕血是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患者平卧,指压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二、皮下出血、血肿1

8、、发生原因(1)患者凝血功能障碍。(2)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按压部位欠准确。(3)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多次回针,造成局部血管破裂。2、临床表现抽血部位血液渗出或皮下血肿,局部肿胀、疼痛。3、预防措施(1)操作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2)充分、准确按压注射部位,凝血功能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提高操作者穿刺技术,禁忌反复穿刺。4、处理措施(1)早期冷敷,48 小时候热敷。(2)按医嘱予 50%硫酸镁热湿敷、喜辽妥软膏外涂等。三、皮肤划伤1、发生原因(1)患者不配合,抽血时移动穿刺部位。(2)操作技术不熟练,拔、进针时未固定好患者的穿刺部位。2、临床表现皮肤出现划痕,或伴有出血、疼痛。

9、3、预防措施 (1)评估患者,对不能合作的患者,需双人或多人配合。(2)熟练掌握抽血技术。4、处理措施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第三章 静脉输液/输血技术操作并发症一、静脉炎(包括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1、发生原因(1)长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2)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3)反复多次穿刺同一血管。2、临床表现分 04 级0 级:无症状。1 级:穿刺部位出现红斑,伴随或不伴随疼痛。2 级:穿刺部位出现红斑及疼痛,或伴有水肿。3 级: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纹,可触及静脉索。4 级: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纹,可触及静脉索长

10、度大于 2.5cm,脓性液流出。3、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2)特殊药物应处分评估后选择用合适的输液器材及输液途径。(3)严格控制各种微粒通过输液进入静脉。(4)长期输液者注意血管的保护,合理更换注射部位。4、处理措施(1)更换注射部位。(2)抬高患肢。(3)按医嘱做相应处理。如局部用 50%硫酸镁热湿敷,外涂喜辽妥软膏等。(4)做好相关记录。二、药液外渗1、发生原因(1)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毒性等因素。(2)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3)穿刺不当、固定不牢或患者躁动。(4)患者疾病因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脆性增高。(5)高压输液、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

11、温度等因素。2、临床表现(1)按 INS 的标准,渗出分五级:O 级:无症状1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亮,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 2.515cm 之间,皮肤发亮,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程度的疼痛。4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也有液体渗出。 (2)细胞毒性药物外渗后,出现红斑或小水泡,形成硬结,44 天后损伤边缘逐渐变

12、硬,形成焦痂。严重时可出现局部组织换死、神经损伤、关节痉挛、肌腱粘连等。3、预防措施(1)避免在关节或肢体屈曲部位穿刺。(2)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及治疗计划选择合适输液器材和途径。(3)妥善固定,加强巡视。4、处理措施(1)暂停给药。(2)评估药物性质及外渗的程度,根据评估结果,报告医师。参照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措施做相应处理。穿刺点红:更换穿刺部位。穿刺口周围水疱:小水疱保持水疱完整性,避免摩擦可热敷,让水疱自然吸收;大水疱严格消毒后用针头在水疱下缘穿刺,抽吸干水疱内的液体,注意保护皮肤的完整性。合并感染用聚维酮碘或百多邦软膏外敷。(3)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局部予热敷,禁止冷敷。(4)化疗药物或

13、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尽量回抽残留药物。(5)继续观察和评估外渗部位,其中包括活动感觉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三、发热反应1、发生原因(1)药液灭菌不达标或是被污染;存在有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等致热物质进入体内引发发热反应。(2)输液器材不符合无菌原则标准要求。(3)操作者违反无菌原则。2、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与原发病不相关的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 38左右,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热达 4041,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3、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插查对制度。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3)液体现配现用,配置药液的环境符合

14、要求。(4)输液前认真。4、处理措施(1)停止输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如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3)遵医嘱对症治疗,按输液反应流程处理。四、急性肺水肿1、发生原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2、临床表现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泡沫性血痰,严重者可由口鼻涌出大量泡沫样血性液体,肺部遍布湿罗音,脉搏细速,心律快而且节律不整。3、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输液时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加强巡视,注

15、意病情的变化。4、处理措施(1)减慢或停止输液,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报告医师。(2)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 20-30%的酒精,以减少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3)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4)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记录。五、空气栓塞1、发生原因(1)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或输液器茂菲氏滴管以上部分连接不严密或破损。(2)输液、输血时加压不当,导致大量空气进入静脉。2、床表现患者突然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听到

16、挤海绵似的声音,严重者可立即死亡。3、预防措施(1)仔细检查输液器是否严密,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器的空气。(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液体输完及时更换。(3)加压输液时严密观察输注情况。4、处理措施(1)立即关闭导管,阻止空气注入,保留静脉通道。(2)立即通知医师并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3)高流量吸氧,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血氧状态。(4)必要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5)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记录。六、过敏反应1、发生原因(1)药物中含有过敏原。(2)患者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轻者出现皮疹、瘙痒;重者突然感到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冷汗、发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喉头水肿,患者呈濒死状态。3、预防措施(1)给药前询问过敏史,遵医嘱做过敏试验,正确判断阳性指征。 (2)对部分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遵医嘱做好用药前的预防及用药观察。4、处理措施(1)减慢或暂停输注,评估过敏反应的程度。(2)报告医师,按医嘱对症处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