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6679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06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的相关性分析张亚,宋洪娟, 黄海花(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5)摘要: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笔者试图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在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以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达到身心的健康。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生心理 教育讲求因材施教,笔者在学校工作中发现学生的确是需要进行分类的,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同学,同样的老师,但是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常常是入校初期就存在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或许是这些区别存在的重要原因,故结合马斯洛需要

2、层次理论对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1.几类特殊家庭模式1.1 离异家庭爱的缺失是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孩子的最大问题。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温暖,大都具有很重的自卑感,性格偏激、孤僻,在别人面前感到低人一等,没有积极要求上进的动机。同时,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多对父母也不存好感,有的甚至对父母怀有敌意,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他们时常处在一种矛盾心态中:例如同情母亲,却憎恨母亲无能;厌恶父亲抛弃了他们,却又离不开父亲的抚养费。离异家庭的父母无暇顾及,疏于管教,或视孩子为拖累而放弃管教,这是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则主要是心灵的创伤,或从时间、金

3、钱上钻父母双方的“空子” 。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绪和性格,这往往与父母离异的时间长短相关,即父母离异时儿童的年龄越小,有关心理问题就变得越普遍越严重。2另一方面,由于离异,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不好,导致学生经济条件差,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更加重了自卑感和对父母离异的憎恨。1.2 寄养家庭这类家庭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挣钱,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亲戚抚养,早期亲子分离,是寄养孩子心理问题最主要原因。首先,幼年时期的亲子分离使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分离性焦虑。其次,亲子分离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归属和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被

4、父母宠爱,就会产生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这又会带来强烈的自卑感,而自卑又导致他们对其他孩子的嫉妒和敌视、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是仇视。再次,长期的亲子分离,导致亲子沟通和交流的缺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最后,长期的亲子分离,造成了亲子教育的缺失。生活在亲戚家中的寄养儿童从小远离父母,使得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鞭长莫及,很多抚养人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把握管教的尺度。 1.3 溺爱家庭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伊德也强调,童年对于人心理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也会造成其不良心理的形成。溺爱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教育方式,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性格。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

5、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现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 ,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呵护有加、爱护过渡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溺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全家老小围着孩子转,是家庭的绝对中心人物;对孩子的非分要求、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3在溺爱的家庭模式下,孩子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连起码的社会抑制都难以达到,所以一旦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就会出现心理的不适应。1.4 放弃家庭放弃家庭是指学生反复违反校纪校规,同时亲子关系差,家长的那一套管教方式管不了自己

6、的孩子,认为孩子不争气、丢人,孩子憎恨父母,和父母对着干,最终父母感觉“朽木不可雕也”而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就会从被放弃走向堕落。据报道,河南省一位 16 岁的少女,在初中复读时,由于成绩差、学习态度散漫,经“教育后不思悔改” ,家长彻底对孩子失望,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位花季少女最终自杀。从自杀少女的日记里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不想上进的学生。她也想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再考大学,但是希望一次次地被家长的冷言冷语给打碎了。如果对她多一点关爱,正处在青春年华的她根本不可能走上不归路。2.学生的心理需要1943 年,马斯洛(Abraham M

7、aslow)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 。 2.1 生理需要: 例如离异家庭因为经济窘迫,导致学生欠学费、生活费不能按时到账等情况时有发生,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这容易导致孩子强烈的自卑感,开始嫉妒家庭富裕的孩子,甚至通过4偷、抢等不正当的方式获取金钱。因此,对这类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物质上

8、的关心。可以通过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利用业余时间校外打工等多种方式满足其生理的需要。2.2 安全需要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包括对稳定、依赖、免受惊吓、免受焦虑的需要。他指出,安全需要若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当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寄养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分离的焦虑感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导致长大后没有安全感可言,容易产生不信任人,不愿与人交流的情况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切忌整日板着脸面一幅严肃的样子,让学生畏惧、压抑、焦虑、惶惶不可终日。教师还要帮助同学间建立起一种亲

9、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心理安全的需要。2.3 归属和爱的需要例如离异家庭、寄养家庭、放弃家庭中的孩子,没有家庭归属感,很少感受到来自家庭或父母的爱。“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是很难去爱别人的。 ”每个人都渴望有归属感,得到别人的爱和去爱别人,缺乏爱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希望来自父母、亲人、同学的爱,更希望得到可亲可敬的老师的关爱。所以教师有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父母般的温暖,引导她们走出家庭阴影,把心思重新用在学习上。2.4 尊重需求例如溺爱家庭,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

10、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 ,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5己。孩子不是自己的复制品,不能一手遮天,我们应当尊重孩子成长的需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平台就足够了 。3.小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不同的家庭成长背景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满足其心理的需要,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成才。参考文献:1崔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论坛,2008,05:108-110.2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7-10,150-153.4盖玉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74-75.5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作者简介:张亚,1978 年 7 月出生,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在读研究生,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电话:18980936600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