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63701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江南的冬景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 学习散文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知识积累 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关于这首诗, 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 ,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

2、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 。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

3、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 ,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 ,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

4、,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

5、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遂意和适意。3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 ) ,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

6、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 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

7、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合作讨论 研读重点段落(59 ) ,深入思考, 讨论:1 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2 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课后作业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煮茗(m ng) 蛰(

8、zh)居 曝(p) 背 亘古(gn)B 煊(xun)羊肉 赭(zh)色 绿(l)林豪客 给与 (j )C 乌桕(ji) 恣(z)意 谛(d )听 正月(zhng )D 槎桠(ch y) 剥(bo)花生 月晕(yn) 间(jin)或 2 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B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C他看到这样的风光,

9、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2 )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 )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A感受 交换 景象B铭记 变更 风景 C记忆 变化 景物D铭刻 变迁 景致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个人做出的任

10、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像森林呼啸A、 B、 C、 D、 鉴赏诗歌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11、,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1 )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2 )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讨论: 1第 5 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 。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第 7 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 。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

12、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 8 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

13、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 。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2.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作业:1 【答案】 B 绿(l)林 2。 【答案】D A 炕 B 俱亡 C 乌篷小船 3 【答案】B 【解析】不完整引用,引用内容做句子的一部分,前面不应用冒号。A 项中冒号表提示下文。C 项中感叹号表强烈的反问,D 项“是否沉寂”以及前面的主语都是

14、“不知道”的宾语,整句是陈述。AC D 三项标点运用均正确。4 【答案】D 5 【答案】A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长。叹为观止: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之间。 6。答案(1)当年凤凰台上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这寄寓着作者的这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一切浮华皆如过眼烟云,而只有自然是永恒的。(2)运用了暗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作者以此来比喻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为此十分愁苦。附鉴赏: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

15、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