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6010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周村实验中学 许 静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 ,的确是受益匪浅。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修身1、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

2、”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2、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 ,要“知之” ,就得学习。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 ”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

3、,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 3、矢志不移近 年 来 , 终 身 学 习 的 理 念 被 提 出 并 逐 步 深 入 人 心 , 殊 不 知 我 们 的 先 贤 早 在 两 千 年 以 前 就 已经 践 行 之 。 孔 子 在 他 的 人 生 旅 途 中 , 边 走 边 学 , 不 曾 有 一 日 废 止 , 即 使 在 他 到 了 “四 十 而 不惑 ”的 时 候 , 他 还 说 : “加 我 数 年 , 五 十 以 学 易

4、 , 可 以 无 大 过 矣 。 ”这 是 怎 样 的 一 种 乐 此不 疲 、 孜 孜 以 求 的 求 知 精 神 ? 在 62岁 的 孔 子 已 带 领 弟 子 周 游 列 国 9个 年 头 , 历 尽 艰 辛 , 不 仅 未得 到 诸 侯 的 任 用 , 还 险 些 丧 命 的 时 候 , 孔 子 这 样 来 描 述 自 己 的 心 态 : “发 愤 忘 食 , 乐 以 忘 忧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云 尔 。 ”这 句 话 表 明 孔 子 从 读 书 学 习 和 各 种 活 动 中 体 味 到 无 穷 的 乐 趣 , 连 自 己 老了 都 觉 察 不 出 来 。 这 是 怎 样 的

5、 一 种 好 学 、 乐 观 、 积 极 向 上 、 坚 持 自 己 理 想 的 品 质 ?4、博学通识孔 子 以 好 学 著 称 , 他 认 为 “君 子 不 器 ”, 即 君 子 不 要 做 一 个 只 能 供 作 某 种 目 的 使 用 的 器 具 ,而 应 注 重 道 德 修 养 , 成 就 通 才 , 用 无 不 周 。 所 以 他 对 于 各 种 知 识 都 表 现 出 浓 厚 的 兴 趣 。 不 仅 如此 , 孔 子 学 无 常 师 , 谁 有 知 识 , 谁 那 里 有 他 所 不 知 道 的 东 西 , 他 就 拜 谁 为 师 , 这 最 终 成 就 了 他的 多 才 多 艺

6、 、 学 识 渊 博 。 在 当 时 , 孔 子 几 乎 被 当 成 无 所 不 知 的 圣 人 。 但 孔 子 自 己 不 这 样 认 为 ,他 说 : “圣 则 吾 不 能 , 吾 学 不 厌 , 而 教 不 倦 也 。 ”正 是 这 种 虚 怀 若 谷 的 求 知 欲 望 , 才 成 就 了 一代 大 家 。 5、 躬 身 自 省人 往 往 很 容 易 看 到 自 己 的 长 处 、 他 人 的 缺 点 , 却 不 容 易 看 到 自 己 的 短 处 、 他 人 的 优 点 。 而这 恰 恰 阻 碍 了 个 人 的 成 长 与 发 展 。 孔 子 清 醒 的 认 识 到 这 一 点 ,

7、他 总 结 到 : “见 贤 思 齐 焉 , 见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 ”其 弟 子 曾 子 进 一 步 解 释 说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与 朋 友 交而 不 信 乎 ? 传 不 习 乎 ? ”正 是 这 样 的 自 觉 反 思 , 使 他 的 学 问 、 道 德 、 技 艺 日 益 增 进 。二 、 育 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修身,令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育人,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所教授的七十余弟子,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他自己也

8、成为至圣先师。1、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学而不厌” 、 “发 愤 忘 食 ,乐 以 忘 忧 ,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云 尔 ”是 孔子一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写照。孔子不仅文学修养登峰造极,道德修养日臻完善,而且实际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文、行、忠、信。 ”所用教材是他自己整理的古代典籍诗、书、礼、乐,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既重视文学修养、政治思想教育,又重视实际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与培养。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品质:“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

9、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文学及政治思想教育的大前题下,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尤为重视。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孔子要求学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 “成人” “仁人” ,对学生的日常言行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首先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车上不回头看、不疾(急)言快语说话、不指指点点,不直挺着象尸体一样睡觉,平时在家里不过分讲求仪容,吃饭时不说话,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不射归巢的鸟孔子平时的这些行为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更具有感召力。孔子认为

10、君子应遵从三个原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说这正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温、良、恭、俭、让。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些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品德。子贡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说夫子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颂孔子的品德象大山一样高,行为象日月一样光明。孔子高尚的道德不但吸引着他的学生们,对后世一代代的知识分子更有着深刻的影响。2、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同类人中的榜样。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弟子树立了很多学习的楷模:好学不惰、品德优秀的颜回,孔子多次称赞说“有颜回者

11、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尽管颜回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自己的习行与品德,为他的同窗、更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做事果断、勇于作为的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为人识大体、懂孝道的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修德、内省, “见 贤 思 齐 焉 , 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 ”有 了 榜 样 , 就 可 以 时 时 砥 砺 自 己 的 学 问 、品 行 , 进 步 更 快 。3、勉励与批评并重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孔子的

12、教学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对“璞玉”进行了长期、耐心的雕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所以其弟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知书达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器,仅仅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树立榜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长期的适时、适当的鼓励与批评。孔子为人温和,善用鼓励之语,读论语随处可见:“贤哉,回也。 ”“孝哉,闵子骞!” “赐也达” “求也艺”其弟子颜渊这样表述自己受到鼓励的感受:“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同时,孔子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而是毫不客气的给他指出来,甚至给以严厉的批评。有一次子贡在

13、指责别人,孔子听到了,当时就教育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宰予好白天睡觉,孔子教导他,他答应的很好,却没有改正。当孔子再次发现宰予在白天睡觉时,对他的批评可以说是疾言厉色:“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同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又如孔子称赞子路:“穿着破丝袍和穿狐貉裘的人并立,而不觉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吧。 ”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他。子路听了老师的表扬高兴得老是咏诵这两句诗,孔子又对他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所在, “何足以臧”?孔子对子路教导是既有勉励又有批评。正是有了孔子的耳提面命,耐心教导,他的弟子们才被造就成才。宋朝有位诗人写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诚然如此。孔子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对学生充满爱并高度负责,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教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 “万世师表” ,实是实至名归。他的修身与育人,也将进一步指导我以后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读国学诵读 ,看论语通译 ,我对孔子真是感佩之至,对自己难望孔子之项背而又羞愧至极,只能用一句“大哉孔子!博学而有所成名”来结束此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