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5616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杨志鸿谈华中科技大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来就有。远的先不说,就上大学而言,往往就有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或是理想的专业而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情形。有不少朋友跟我提过:“我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是一心奔着清华北大去的。但高考的结果让人无语,只录上华科这样的二流学校让我很失望,因此提不起劲来。 ”。初闻时我很吃惊。后来习以为常了,引出一些思考。 第一个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到底是第几流的学校? 我先说一说我印象里的华工。是的,我一直叫她华工,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感情。你知道,我在华师读完本科,才到华工来读研读博教书,对这两个学校的感情都很深厚。但华工在我的心里更像是母校,不仅是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 13 年的

2、光阴,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认同“学在华工” 。这不是校训,却是武汉地区对当年的华中理工大学最真实的评价。这样的风气、这样的名声,是所有华工学子在自习室、图书馆、青年园的石桌石凳上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进华工,在 20 年前,是一种骄傲。华工人为*题写的校名自豪,为“不砍一棵树”的传统自豪,为自己的校长自豪(校内上有许多介绍华工历任校长的帖子,我就不啰嗦了) ,为自习室里满满的伏案身影自豪,为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自豪。面对华工的“学” ,华师的“爱” 、武大的“玩”多少有些调侃和自嘲的味道。毕业时面对用人单位,华工的学生从来都有心理上的底气,而南方的各大企业如华为、宝洁等也总是几百人几百人地把华工的毕

3、业生打包带走,留下一句评价:“能力强,基础扎实” 。华工的学生,对母校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多年前,西一食堂里曾经挂有一条横幅,写着材料学院某位学生的真情宣言:“今天我以华工为荣,明天华工以我为荣” 。在我印象里,这应该是后来许多类似效颦的滥觞。白云黄鹤上,更留有毕业聚餐时两个素昧平生的班级之间“生为华工人,死为华工鬼”的敬酒佳话。在江湖上行走,偶遇校友,总有特别亲切的感觉。我读博期间去邮科院的一家公司找兼职的时候,三个招聘主管本来正襟危坐,一听我自报家门在华工读博,脸上一下都露出了笑容,其中一个说:“我们都是华工的” 。气氛一下轻松了很多,后面的过程几乎变成了同学会。在了解我的江湖经历以后,没做

4、任何考核,人事总管直截了当地说:“毕业了就来我们这里,怎么样?现在就可以给你正式员工待遇”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华工人能力的认可。 但是,从 10 年前合校改名起,情况悄悄在发生变化:华工的地盘变得更大,实力更强,但在知名度上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是学校面对“华中大” 、 “华科大”这样的名称茫然无措,还以为是什么摇身一变的皮包大学。另一方面,随着扩招造成的生源质量下滑,混日子的人多起来,选择面越来越宽的用人单位在接收到不满意的毕业生后不再迷信华工的招牌。而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虽然一度把华工送上全国第五把交椅,却反过来也制造了排名年年下滑的尴尬。这样的排行,到底背后有什

5、么样的利益驱动,我不清楚,不能信口雌黄,但是可以肯定有沾光的时候也就一定有吃亏的一天。再者,在教育社会化的政策下,在整个社会陷入浮躁、拜金、唯财是举的风气中时,华工也陷入了迷茫。学校教什么、怎么教,都成了要不断摸索的课题。学校的老师面临科研的巨大压力,因为科研文章被收录进 SCI 的数量、吸引项目和经费的多寡成了决定大学地位和排名的重要指标。更高的排名意味着更多更好的生源,更多的财政支持,落到教师身上就意味着职称、收入的巨大差距。坦白说,授业解惑型的老师只在学生心中有市场,在学校里是要忍受清贫和孤独的,更不要说“传道”了。自然地,许多教师对教学应付了事,埋头于实验室中做项目,毕竟这关系到他们的

6、生活水平,关系到能不能“有尊严地生活” 。工科院系的一些导师选择学生时只看来了能不能做事,把研究生变相变成了廉价打工仔。学生在学校里看不到未来,曾经的对理想的美好憧憬与如今面对的迷茫现实,令人纠结。如此种种,自然衍生了“关山口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民间幽默。尽管学校一直在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但华工,在人们的心目中,直接滑向了“二流” 。 因此,我理解那些朋友们的华工二流说。可是,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谁又能独善其身,敢称:“我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流大学”呢?清华、北大,不也面临同样的压力和尴尬吗?我一直认为,判断一个大学(而不是研究机构)是否一流的重要标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院士多少 SCI

7、,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了多少人才。因为人,是大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哥廷根大学之所以曾被称为世界数学的中心,法国综合工科学校之所以被称做所有法国科学家的摇篮,并不只因为拥有高斯、希尔伯特、拉格朗日这样殿堂级的大师,更在于从中走出了大批科学精英。那些耳熟能详的常青藤大学,人们熟悉的是并不是里面有某某某教授,而是它们培养的奥巴马、克林顿等等风云人物。因此,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共同努力。从学校来说,起码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说,华工的后勤社会化是做得非常好的,不要说武汉地区,全国绝大多数院校的学生都难有这么好的饮食起居和教学科研的硬件环境,华工也成为后勤社会化的示范院校。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端正态度,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更要有理想、有素质的学生为己任,帮助学生成为人生充实、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的人。而就学子本身而言,人生永远是自己的,华工是第几流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做第几流的学生,将来要做第几流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