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5613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摘要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师生教学互动的纽带。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计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现状,从而提出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旨在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正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次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总是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

2、力。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然而,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免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 ,其实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或者缺乏思维挑战性,这样的“低效提问”使课堂质量也走入了低效的迷途。现象二:有些教师习惯性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对不对” 、 “是不是” 、 “好不好”充斥课堂。这样的“无效提问”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言除了浪费

3、时间,别无益处。现象三: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着边际地提问,或者有些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样的“负效提问”不仅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面对上述的种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更多的思索: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备课时,如何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

4、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记得我任教的第一年,我上了一节小学第一册用 6 和 7 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秋天草地上的情景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郊外看看美丽的秋天。 (出示图片)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有很多小朋友。 ”有的说:“有小朋友在捉蝴蝶,有小朋友在玩泥。 ”有的说“有个叔叔在摘向日葵。 ”还有的说“旁边还有一个房子。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无奈我只好自己直接引导:“看右上角这些小朋友,分别有多少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呢

5、?”这时,有几个孩子才顺着我意思回答:“有四个小朋友在一起捉蝴蝶,有两个小朋友在玩泥。 ”我终于舒了一口气,继续问:“她们合起来有多少人?该怎么表示?怎么计算呢?”这样终于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进入了这堂课。一节课 40 分钟,由于前面用 10 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后面课堂练习没时间做。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没有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提问设计,也调整了课件呈现方式。先出示捉蝴蝶图(课件不出示大括号)师:“你看到了什么?” (动画演示先出来 4 个小朋友,再出来2 个小朋友, )生:“我看到先

6、跑来了 4 个小朋友,又跑来了 2 个小朋友。 ”师:“是的,请你接着看” (课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现在谁来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 ),下面的“? 人”就是问我们合起来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 4 个人,又跑来 2 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 ”(结合教师手势)对比两次不同提问设计和教学效果,很明显地发现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充分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用最有效的问题切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

7、垫” ,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流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上。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已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这单元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要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在结合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牢牢把握本章教学的重难点和内容编

8、排的联系,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和实践操作,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基础上再认识半时,切不可颠倒教学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冲突。另外由于本册教学中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范围只停留在 20 以内,教材把关于钟面时刻上几时几分的概念编排在一年级下册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之后,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提问钟面的呈现就不能涉及具体的几时几分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层面还没有到达这个层面,不合规律恣意地“拔苗助长”只会导致苗还没长成就提早枯萎。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

9、堂教学更为有效。 二课堂提问简练准确,问题目标指向明确。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 。这里的“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要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在心里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起学生突破难点,或是引起学生注意等,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二是在此目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组织要精炼准确,特别是作为数学教师,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问

10、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这也是作为数学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若教师的提问是盲目而又琐碎的,那么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还会浪费许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抑制学生思维的活动与发展。如:在一次教研课活动课上,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猜一猜例 3 时,要求学生在提示下猜出小丽、小红、小刚手里分别拿了什么书。老师让小朋友看了提示信息后,问:“小丽到底拿了什么书?” “接下去又知道什么?” “最后知道什么?”这里老师的问题就问得过细了,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乒乓式”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则作壁上观,他们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我思考

11、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建议这位老师能把这三个问题合并成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为什么?”这样改的好处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会被一个个小问题牵制着,而是可以整体考虑,通过思考用各种方法得出结论,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良态。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注重问题难易结合,重视提问角度新颖。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问

12、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 ,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而在我们每个年段中每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或理解能力等方面难免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同时教师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而言,往往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听刘松老师上的一节找次品 ,感受颇深。从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不难看出刘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是下足了工夫的。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我,我和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

13、(说实话的奖励一颗糖)请三人回答。师:“呵呵我不象老师,是老师中的“次品” 。 ”师又拿出 2 瓶没有开瓶的“木糖醇”和之前的放在一起说:“老师这里有 3 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刚才我发出了 3 颗,这瓶是次品了, (板书:次品)你们能帮想想办法,找出少了 3 片的那瓶口香糖吗?” (板书:找)待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师:“用天平怎样才能分出“次品”呢?”生答。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次品木糖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综合比

14、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天平)师:“有 5 瓶口香糖,你至少要称几次,保证找到哪个次品的口香糖? 请你想一想,并把你的想法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 老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并强调至少保证 。全班交流时,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师:“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板书:A.(2,2 ,1)(1,1)2 次 B.(1,1, 1,1,1) ;(1,1)3 次;( 3,2)师:“这样称有必要吗?(4,1)师评:“这样有意义吗?”师:“刚才同学们推过假设推理,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次

15、品。 (1,1,1,1,1)用了 3 次;(1,1,1,1,1)的方法用了 2 次;它们虽然都分了五组,但是第二种方法用的次数少。还有的分成(2,2,1) ,这种方法用了 2 次,象这位同学这样记录方案比较清楚、简单(指着生 3 方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记录。 ”刘老师的每个问题看似很轻松,话语中还带着些幽默的味道,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目的和价值所在。刘老师让学生判断 3 瓶中哪瓶是次品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进行全班交流,对比谁的方法好,原本书上安排的 5 瓶降低了这里的 3 瓶,更好地关注到了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用这种方法拓展到了至少几次保证找出

16、 5 瓶相同的口香糖中较轻的那一瓶,并且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分成 4 瓶和1 瓶去称这样有意义吗?”简洁的提问把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渗透和挖掘,也满足了一些优等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问题的设计难易结合,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和乐趣。四选择最佳提问时机,创设灵活提问方式。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应把握两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把握教材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生思维受阻处、新旧知识结合处提问题,并且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和性别的学生,都应因人而异。比如:在教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知识后,出示题目:“如图,用一张长 82.8 厘米的铁皮,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做圆柱的底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