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5593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疼痛29例(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1案例一:头痛(1 册 P5)于 XX 女 80 岁 西环里初诊:2009 年 6 月 18 日头痛如裹 10 天,耳鸣,右眼痛,口苦,不得眠。舌苔薄白边红,脉沉弦。BP120/80mmHg。辩证:外感风邪,胆火上扰治法:疏风散邪、清肝安神方药:川 芎 10g 防 风 10g 荆芥穗 10g 细 辛 3 g白 芷 10g 薄 荷 6 g 羌 活 10g 桔 梗 10g蔓荆子 10g 龙胆草 10g 黄 芩 10g 杭 菊 10g茶 叶 6 g 炒枣仁 15g 夜交藤 15g 生 石决明 15g羚羊丝 3 g 上方服五剂,头痛止,诸症消除,继服五剂巩固疗效。按语 本例

2、治疗以川芎茶调散为主方加味。其中以川芎茶调散加桔梗、蔓荆子疏风散邪止痛;患者目痛、口苦、不得眠、脉弦为肝胆火旺、肝风上扰之征,故加龙胆草、黄芩、杭菊清泻肝火,羚羊丝、石决明凉肝熄风,炒枣仁、夜交藤养肝安神助眠。头痛的治疗应注意引经药的运用。头痛的六经分类源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逐步加以完善、丰富。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

3、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丹溪心法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2卷四:“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案例二:咽痛(急性咽喉炎) (1 册 P6)刘 XX 女 47 岁 燕子口初诊:2009 年 3 月 5 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10 天。咳嗽,咯白痰,咽喉不利。舌苔白,舌尖红,脉浮滑数。西医院诊断急性咽喉炎。辩证:外感风热之邪、肺气不宣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方药:生地 12g 玄 参 10g 麦冬 10g 牛蒡子 10g赤芍 10

4、g 大青叶 10g 青果 10g 射 干 10g蝉蜕 6 g 僵 蚕 10g 桔梗 10g 生甘草 6 g升麻 6 g 川贝母 10g 杏仁 10g 金银花 15g 上方服十剂,咽喉肿痛消失,声音嘶哑消除,咳止。按语 咽喉为肺胃所属,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如外感风热之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而致咽喉肿痛,属实热证;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肿痛,属阴虚证。本例治疗以牛蒡子、青果、射干、蝉蜕、僵蚕疏风散热、利咽止痛;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凉血消肿;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滋养肺肾、润喉止痛;桔梗、升麻、杏仁宣降肺气且载药上行,使津液上承、濡润咽喉;生甘

5、草清热生津兼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外散表邪,内滋肺肾,清养并举,疗效显著。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3案例三:目痛(急性结膜炎) (1 册 P7)杨 XX 男 52 岁 官高初诊:2009 年 2 月 27 日右眼红肿疼痛,白睛出血 7 天,伴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苔薄黄,脉弦数。BP130/90mmHg。眼科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辩证:阴虚肝火上炎、迫血妄行治法:滋阴潜阳、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生 地 12g 川黄连 6 g 栀 子 10g 黄 芩 10g杭 菊 10g 知 母 10g 黄 柏 10g 蒲公英 30g丹 皮 10g 泽 泻 10g 山萸肉 10g 生 石决明 30g珍珠母 3

6、0g 生磁石 30g 天 麻 10g 茯 苓 10g夜交藤 30g 生甘草 6 g上方服五剂,眼睛红肿消失,白睛出血止,头晕消除,继服五剂而愈。按语 白睛称谓出自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白睛溢血病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 证治准绳杂病曰:“白轮变赤,火乘肺也。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气,故曰气轮” 。可见,白睛内应于肺,为五轮中之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疾患常与肺或大肠有关。此外,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致使脉络失于濡润,破裂而血溢络外亦可发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年过五十

7、,伴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弦数,知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迫血妄行之证,故治以滋阴潜阳、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中黄连解毒汤、知柏地黄汤合方加减直折火势、清泄三焦之火,同时又滋补肝肾、凉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4血止血;生石决明、珍珠母、生磁石、天麻镇肝熄风、平肝潜阳;夜交藤养血安神;生甘草清热生津兼调和诸药。案例四:耳痛(急性中耳炎) (1 册 P8)王 XX 女 24 岁 检察院初诊:2009 年 3 月 10 日2 周以来双耳闷胀疼痛,流脓,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心烦便秘。苔黄,脉弦数。查双耳鼓膜充血、波动。辩证:肝胆湿热、上蒙耳窍治法:清肝利胆、利湿通窍方药:龙胆草 10g 栀 子

8、10g 黄 芩 10g 柴胡 10g生地黄 12g 车前子 10g 泽 泻 10g 当归 10g生甘草 6 g 夏枯草 15g 蒲公英 30g 黄柏 10g知 母 10g 生石膏 20g 生大黄 6 g 玄参 10g路路通 10g上方服五剂而愈。按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指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相当于中医的“急性脓耳”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脓耳又可称为聤耳、耳湿、耳中生毒、耳底子、耳疳、耳痈等。其病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加之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直指方曰:“耳触风邪,与气相击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曰:“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

9、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此外,肝胆之火内蒸,邪热结聚于耳窍,蒸灼耳膜,博于气血,血肉腐败,脓汁则生,亦可导致脓耳。如辨证录卷三曰:“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本例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夏枯草、蒲公英清利肝胆湿热;面红目赤、心烦便秘,加知母、生石膏、玄参、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5生大黄清泄胃火、通腑泄热;路路通利水除湿通络。案例五:牙痛(1 册 P9)王 X 男 40 岁 初诊:2005 年 5 月 20 日左上齿疼痛,牙周红肿疼痛,口腔异味,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脉滑数。辩证:胃火炽盛治法:清胃降火方药:生石膏 30g

10、知 母 10g 升麻 6 g 川黄连 6 g栀 子 10g 生地黄 15g 白芷 10g 丹 皮 10g生大黄 10g 地骨皮 10g 细辛 3 g 当 归 10g蒲公英 30g 竹 叶 10g上方服三剂牙痛止,大便通,继服三剂而愈。按语 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如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可见牙痛的治疗需详加辨证,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只有辨证准确,遣方用药才

11、能获得良好疗效。本例辨证胃火炽盛,以清胃散加味清泻胃火、凉血消肿,方中生大黄通腑泄热,是热邪从大便而出。肾主骨生髓,齿为肾之余,细辛入肾经,且辛香走窜,芳香透达,上达巅顶,通利九窍,止痛之力颇强,故加细辛通络止痛。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6案例六:牙龈疼痛(1 册 P9)张 XX 男 20 岁 初诊:2006 年 1 月 10 日牙龈肿痛 2 周,舌红而干,脉细滑小数。辩证:阴虚胃热治法:滋阴清热方药:生地黄 15g 玄 参 12g 麦 冬 10g 生石膏 30g知 母 12g 怀牛膝 10g 金银花 15g 白茅根 30g 芦 根 30g 石 斛 15g 地骨皮 10g 丹 皮 10g

12、蒲公英 30g上方服五剂牙痛肿痛减轻,继服五剂而愈。按语 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龈肿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龈肿痛的原因有很多,有胃火上炎、风火上攻、肾阴不足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据患者主症及舌脉,辨证为阴虚胃热,治以滋阴清热。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火;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地、玄参、麦冬、白茅根、芦根、石斛滋阴清热、生津止渴;地骨皮、丹皮清热凉血;牛膝因热下行。全方配伍合理,疗效明显。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7案例七:口唇疼痛(唇炎) (1 册 P10)李 XX 男 45 岁 初诊:2008 年 11

13、月 27 日口唇干裂、红肿疼痛一个月,口渴,苔白,舌质红,脉滑数。辩证:阴虚内热治法:养阴清热方药:金银花 15g 连 翘 15g 生地黄 12g 玄 参 12g麦 冬 12g 生石膏 30g 知 母 10g 石 斛 15g天花粉 12g 白 芍 12g 黄 芩 10g 芦 根 30g 白茅根 30g 生甘草 6 g 上方服五剂诸症减轻,继服五剂而愈。按语 唇炎是一种以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粘膜病,相当于中医学“唇风”等范畴,其病多因阳明胃热,脾经血燥,或复感风邪,风热相搏所致。内经最早有唇风症状的描述,称唇槁。如灵枢寒热病论说:“寒热者唇槁。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四首次提出

14、唇风病名:“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说:“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 ”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唇风,多在下唇此脾经血燥也。 ”本例治疗以滋阴清热为法,方中金银花、连翘清透热邪;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泄胃火;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白芍、白茅根、芦根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生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疼痛 29 例-林鸿春整理 8案例八:口腔疼痛(口腔溃疡) (1 册 P11)王 XX 女 50 岁 昌平南邵初诊:2009 年 6 月 19 日口腔多处溃疡疼痛 10 年,近一个月加重,口腔溃疡处痛甚,口干舌燥,舌红苔

15、黄,脉滑数。辩证: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治法:清热降火、养阴生津方药:胡黄连 6 g 蒲公英 30g 当归 10g 生甘草 6 g玄 参 12g 麦 冬 10g 升麻 10g 天花粉 12g黄 芩 10g 金银花 15g 山药 15g 栀 子 10g 上方服五剂,口腔溃疡疼痛大减,继服十剂而愈。按语 口腔溃疡相当于中医的“口疮” ,临床上常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多为心脾积热所致,如圣济总录口齿门所言:“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 ”虚证多为阴虚火旺所致,如寿世保元口舌所言:“口疮,连年不愈者者,此虚火也。 ”治疗口腔溃疡,李老自拟胡英归草汤(胡黄连、蒲公英、当归、生甘草) ,配伍精简,疗效显著。方中胡黄连 “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