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峪口矿矿井概况2.1矿井概况2.1.1位置与交通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煤峪口矿地处大同市南西 65°,直线距离14km,本矿有专用铁路经口泉到大同,与京包线、同蒲线、大秦线相接,可达北京、张家口、太原、呼和浩特、包头、秦皇岛等地,井田东侧有同(大同)-泉(口泉)公路,向西有经忻州窑矿通西三风井、南信庄等地公路本矿交通十分便利2.1.2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南西部,井田范围内为平缓的丘陵地形,洪水冲刷切割剧烈,沟谷发育,支沟呈羽状分布,最高点在井田西南部南信庄村北面,标高 1362.4m,最低点位于四号井的西面,标高 1058.2m,最大相对高差 304.2m2.1.3河流井田内无大的河流,共发育有几条大的冲沟,呈树枝状展布,平时干涸无水,雨季有短暂水溪2.1.4气象与地震(1)气象本区属高原地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干燥,风沙严重气温一般较低,以年温差与日温差大为特点,年平均气温为 5.1℃,极端最高温度 39.3℃,极端最低温度在-35℃最冷月为 1月,平均温2度-14℃;最高月为 7月,平均温度 22℃,年最高最低温度差可达 60℃以上,一般日温差 20℃。
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暴雨强度大,多集中在 7月、8 月、9 月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的 60~70%,年最大降水量为628.3mm,年最小降水量为 259.3mm,最大日降水量为 79.90mm年平均降水量为 389.43mm全年日照时间为 2880~3140h,平均为 3011.4h历年来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一般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4~5 倍,年蒸发量在 1644~2105mm 之间大同地区一向以风沙多而著称,西北风几乎贯穿全年,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年平均风速为 3.2m/s,最大风速可达17m/s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3%,最大相对湿度为 100%,最小相对湿度为0历年冻土月份为 11月至翌年 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 1.61m2)地震本 地 区 地 震 烈 度 , 根 据 KB18306- 2000图 A1上 划 分 为 7度 2.1.5井田开发历史该矿始建于 1918年,有近 90年的开采历史,经过多次改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 1.50Mt/a2007 年 7月 6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行发[2007]1040号《关于对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煤峪口矿等 39座生产矿井 2006年能力复核结果的批复》 ,核准生产能力为 2.10Mt/a。
2010年 10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核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 C1400002010101220078156,有效期自 2010年 10月至 2012年 10月,批准开采 3号、4 号、8 号、9 号、10 号、11 号、12 号、14 -2号、15 号煤层;2008 年 12月 16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核发了煤炭生产3许可证,证号:201402030011,有效期限 2008年 12月 16日至 2021年12月 8日,许可开采 11号、12 号、14 号煤层;2010 年 12月 2日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核发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晋)MK 安许证字[2010]GA062,有效期 2010年 12月 2日至 2012年 10月 8日该 矿 现 有 职 工 6107人 , 有 壁 式 综 采 工 作 面 3个 , 机 掘 工 作 面 4个 ,工 掘 工 作 面 4个 2.1.6矿井四邻情况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煤峪口矿井田东部以煤层露头为界,北接忻州窑井田,南邻永定庄井田,西北与云冈井田和四台沟井田相邻相邻煤矿各自留设有 20m矿界保安煤柱,未发现越层越界开采现象周边无小窑开采2.1.7井田范围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10101220078156) ,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煤峪口矿批准开采3号、4 号、8 号、9 号、10 号、11 号、12 号、14 号、15 号煤层,井田面积 17.9067(km) 2,井田范围由以下 27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现开采 11号、12 号合并层和 14号煤层。
拐点坐标见下表井田拐点坐标表点号 X Y点号 X Y1 4435560.00 19682644.00 15 4437325.00 19675467.002 4435313.00 19682770.00 16 4439251.00 19674345.003 4435195.00 19682714.00 17 4439741.00 19675002.004 4435204.00 19682545.00 18 4441140.00 19674969.0045 4435158.00 19682501.00 19 4441189.00 19676178.006 4435041.00 19682488.00 20 4440689.00 19676186.007 4434606.00 19682121.00 21 4439781.00 19676711.008 4434268.00 19681795.00 22 4437310.00 19677961.009 4434473.00 19681559.00 23 4436597.00 19679978.0010 4434490.00 19681267.00 24 4436613.00 19681088.0011 4434527.00 19680963.00 25 4436375.00 19681584.0012 4435507.00 19678103.00 26 4436278.00 19681922.0013 4435845.00 19677150.00 27 4435702.00 19682500.0014 4437686.00 19676095.002.2矿井自然安全条件2.2.1地层井田地层出露较全,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下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侏罗系下统永定庄组、中统大同组和云冈组以及第四系。
太原组和大同组是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和云冈组亦含薄煤层或煤线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概述如下:(1) 奥陶系下统(O 1):本井田东部边缘有出露,厚度大于50.6m,以绿灰色、灰黄色、灰红色石灰岩、白云质石灰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和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b)本组厚度 19.90~22.97m,一般 21.08m下部为灰绿色铝土质泥岩及细粒岩,底部局部分布一层“山西式铁矿” 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和细砂岩互层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t): 本组厚度 34.94~67.07m,一般549.08m中上部以深灰色和灰色泥岩为主,含煤 1~6 层,总厚度5.43~19.19m,平均 13.01m,下部以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底部遍布一层砾岩或含砾粗砂岩,厚 1.74~23.35m,为 K2标志层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 本组厚度 15.40~39.51m,一般27.20m上部为深灰色、灰色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夹有 2~3 层煤层中下部为中粒粗砂岩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砾石砾径最大可达 5厘米。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5)侏罗系下统永定庄组(J 1y):本组厚度 53.90~72.99m,一般63.26m上部为紫灰色、灰绿色、紫红色、杂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部为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岩,具有大型楔状交错层理下部为灰色粉砂岩和细砂岩底部为一层灰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砾石成份主要是碤岩、燧石,此外还有少量的砂岩、粉砂岩砾石分选 差园度中等与下伏山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6)侏罗系中统大同组(J 2d):为主要含煤地层,厚约 233.46m主要由灰白色中、粗砂岩、细砂岩,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成含煤约 20余层,为整个井田开采对象大同组底部分布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含砾粗砂岩,与下伏永定庄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7)侏罗系中统云冈组(K 2y): 厚度大于 177.38m,井田内广泛分布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其次是砾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底部普遍分布一层厚约 1.82~24.77m 的石英质砾岩和含砾砂岩(K 21标志层) 砾石直径最大可达 9厘米,砾石分选性差,次棱角一次圆周状下部为灰白色6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夹灰色、深灰色细砂岩和粉砂岩,局部含薄煤层1~2 层,但均不可采上部为灰绿色、灰黄色粗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灰黄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与下伏大同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8)第四系(Q):厚 0~35.49m,平均 11.10m由黄土和亚粘土组成与基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2.2.2构造大同煤田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内侧,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北端,西邻吕梁山经向构造带,东与新生带断陷盆地-大同盆地毗邻再往东则为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带的东翼六棱山反向弧大同煤田正好位于阴山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汇地带,为一轴向北东、开阔的向斜构造向斜两翼不对称,北西宽缓,东南翼窄陡向斜轴向西南方向仰起煤峪口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向斜的东北端,大部位于轴的东南翼大同煤田主向斜轴在井田西部,尚有其东北部分在 408盘区逐渐消失井田内构造较为简单,仅发育一些宽缓褶皱,断距大于 10m的断层很难见到,落差 3.0~10m 的断层也仅几条,但落差 3.0m以下的断层比较发育除露头区发育二条逆断层之外,目前井田内揭露断层均为正断层落差大于 10m的断层仅有一条,5~10m 的断层也只有一条这些小断层呈带状分布,形成断裂分布密集区区内主要构造详述如下:陷落柱特征如下,在已开采的 9号、10 号、14 号煤层中,已经发现了五个陷落柱,分布集中,全部位于井田的中部盘区,陷落柱长轴延7伸方向为 NNW-NE向,陷落柱呈北东向排列。
已发现的陷落柱大小悬殊,长轴 60~485m,短轴 22~50m形态各异,有椭圆形、扁椭圆形、棒槌形、长条形等现在尚不能确定陷落柱高度,也不能判定大同组地层中陷落柱是否一起延伸到下部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但是,从已经发现的陷落柱来看,在大同组上部所开采的 9号煤层中见到陷落柱,在下部煤层的开采中均已见到,而且长轴和短轴的大小没有多少变化总的看来,井田内陷落柱不甚发育,对煤层开采的影响不太大本井田内无岩浆岩侵入,区域内及邻近的忻州窑矿和永定庄矿资料有燕山期岩浆岩侵入,以后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勘探太原组煤层时,应给予适当注意综上,本井田构造属于简单类型2.2.3煤层本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大同组,大同组是目前正在大规模开采的对象太原组含煤虽然比较丰富,但至今只有个别钻孔穿过,正处于资源勘查阶段,侏罗系中统大同组共含煤 20余层,总厚度21.99m,含煤系数 9.42%,其中可采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共 10层,自上而下依次是:2 号、3 号、4 号、8 号、9 号、10 号、11 号、12 号、14号、15 号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 17.69m煤炭生产许可证许可开采 11号、12 号、14 号煤层。
可采煤层叙述如下:(1) 11、12 号合并层煤厚度一般为 4.55~10.48m,一般含 1~2 层夹石,总体属于较稳定煤层8(2)14 号煤层厚度 0~4.77m,平均厚度 2.0m,井田内大部分赋存可采,含 1~2 层夹石,为较为稳定煤层井田内煤层倾角 1~5°煤层特征见下表煤层特征一览表顶、底板岩性层号厚度最大-最小平均 顶板 底板平石层数 稳定程度 分布范围间距最大-最小平均11.0-19.0015.502 0-1.380.60 细砂岩 粉砂岩 0-1 极不稳定 局部25.7-47.4237.973 0-3.201.94 细砂岩 粉砂岩 1-2 稳定 大 部 分 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