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4061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论文摘要:作者从成语的来源、特征以及与古代文献间的联系出发,详实有据地说明其与文言文教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文言文教学实际出发,具体论证了运用成语的音、 义、 结 构可以训文言文难解之义,校文言文难读之音,理文言文难懂之语法结构。关键词:成语、文言文教学、音训、义训古人写的文言文,由于与今年代相隔甚远,加以古人与今人所处的语言背景的差异,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演变,所以,所用字的意义、语音与组织语言的方式、习惯与我们现代汉语有许多的不同,加以保留下来的文言文大多属于书面语,所以要学好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每个人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对知识面并不广,智力结构并不完善

2、,语言感知能力并不强的初中生来说,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那么,怎样便捷而有效地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呢?方法是很多的,但其中适当而灵活地运用成语来辅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辞海 对成语作了较详细的诠释:“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 。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 “成语大部分都与古汉语有关,或者是从古书上摘出来的,或者包含典故。 ”(姚殿芸 潘兆明说“四字格 ” 新疆大学学报1985 年第 4 期)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成语的这一特点就为学生准确

3、把握离现实生活甚远的文言文提供了可能。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数年的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也积累了一2定数量的成语。调动已知知识和已备能力去学习、分析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更行之有效。而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布鲁纳教育过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1 页) 。而以“四字格”为主要构词方式的成语把整齐和错综,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集中地体现出汉语整齐的美,抑扬的美,是形成汉语音乐性、精炼性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也使学生对成语情有独钟。这“独钟”之情也为学生顺利打开文言文

4、这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门铸成了“钥匙” 。多年来,教学文言文时,我一直坚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言语句中关键词读音、意义,分析特殊句式的同时,触类旁通,由这些关键词,特殊句式联想到含有此词意义及句式特点的一条或几条成语,学生利用成语的相关知识,不仅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修养;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推断词义的方法,即借助已掌握的成语中某一字的意义去推断文言文语句中相关字的意义。首先,许多成语出自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或者与这些文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学生对这些成语已有的认识,就可以快捷而准确地把握这些课文的内容及主题。如学生对“讳疾忌医”这一成语比较熟悉,如果以这一成

5、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出发,对扁鹊见蔡桓公中蔡桓公性格的分析,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意义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出自初中文言文的成语还有:出自(论语)六则的成语有: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出自扁鹊见蔡恒公的有:讳疾忌医。出自桃花源记的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出自爱莲说的有:出污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出自愚公移山的有:愚公移山。出自(孟子)二章的有: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岳阳楼记的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喜气洋洋。出自醉翁亭记的有:醉翁之

6、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出自曹刿论战的有:肉食者鄙、一鼓作气、再衰而竭、辙乱旗靡。出自出师表的有: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3另外,还可利用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解释翻译文言文的实词乃至虚词。文言文实词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与现代汉语形同义殊,有的意义经过引申、比喻的变迁,意义更加丰厚。所以,要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这些实词的意义决非轻而易举的事。而成语中许多词还保留着文言文中词的用法,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意义去解释新出现的词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中要解释的字 用来帮助解释的成语“西山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 一见如故(老朋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 以一当十(

7、抵当)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临表涕临,不知所言(出师表 ) 痛哭流涕(眼泪)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 不以为然(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 深孚众望(为人信服)这是一种常见的用成语来解释实词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为了加深对某个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可用数个相关成语来集中解释某一个字或词,这样还便于学生掌握一连串的成语。如要解释“齐师伐我”中的“师” ,可连用成语“师出无名” 、 “问罪之师” 、 “兴师动众”来反复解释,反复理解,反复巩固。用此法,何愁文言文与现代人之间有“千山万水”阻隔?这种方法对理解文言文中意义难以捉摸的虚词尤为有效。如“于

8、”和“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二个虚词,而且使用变化多端:例 句 意 义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比)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在)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 (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 (到)要能全面而实在地理解“于”的多种意义,不妨也列举一组相关的成语来解释:供过于求 (比)喜形于色 (在)无济于事 (对)4不至于比 (到)这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知识来分析虚词的复杂而抽想的意思,就尽可能使虚词不“虚” 。 “而”的解释也同样可用此法: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公而忘私 (并列)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 不劳而获 (转折)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 计日而待

9、(修饰)不但可以利用成语来解释文言文的意,还可以利用成语来读准文言文的音。文言中一字多音的现象非常普遍。差读毫里,就会谬以千里。而成语中保留了不少古音,为准确朗读文言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如岳阳楼记:“朝晖夕阴”之“朝”与成语“一朝一夕”之“朝”音皆同,可读 Zho,而不读Cho。再如黄生借书说中“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省”与成语“不省人事”中的“省” ,音、义也皆同,读 Xng。而不读 Shn。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读音要读本字的音。而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也一定数量地保留着。如马说中“才美不外见”中的“见” ,它究竟读什么音?其实只要推究一下它的意思即可,它解释为显露,同“现” 。而成语“图

10、穷匕见”的“见” ,也是显露的意思,这个“见”读作 xin。由此可推想“才美不外见”之“见”也读 xin。用成语“被(p)发文身”也可解读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 (p)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第二讲的第七段里讲到“生成的成语”说:“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连在一起。例如:远走高飞 摩肩接踵 ”。根据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295-29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研究归纳,成语的构造大致可分作联合式和非联合式两大类,又可分为陈述、支配、附合三类。而朱剑芒认为成语的组织规律可划分为下面四种类型:(一)不分上下两截的:1、联合成语:如“衣

11、冠禽兽” 。2、主从成语:如“勃然大怒” 。3、主谓成语:如“人心大快” 。4、动宾成语:如“别开生面” 。5、句子形式成语:如“脚踏实地” 。 (二)分上下两截的:1、等立的:如“家给户足” 。2、不等的:如“斩草除根” 。 (三)特意增减字数的。 (四)由双音缀形容词改变为重叠式的(朱剑芒成语的基本形式及其组织规律的特点 ,见(中国语文)1955 年 2 期) 。成语构造及组织规律的丰富5多彩,正说明了汉语是极其丰富的,也为帮助初中生分析文言文组织语言材料的习惯和规则,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言文提供了可能。现就利用成语内部结构的一些特点来分析文言句子结构谈几种做法。词性活用是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

12、一种语言现象,而在成语中这种语言现象也广泛存在着,现举例加以说明:文 言 文“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说 )马鞭鞭 名动“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 )出产出产的东西 动名“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形容词动词“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意动用法:认为有利成 语一言难尽 (完说完,形容词动词)不远千里 (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耻下问 (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在文言文中作状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 (用箕畚) 。 “一狼犬坐于前” (狼 ) (象狗一样)成语中也常有此类现象:土崩瓦解 狼吞虎咽 烟消云散 蛇

13、食鲸吞倒装句是初中生较难理解的一种常见句式,如:“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 “何陋之有” (陋室铭 ) 。我们再看成语中也大量存在此类现象:一言以蔽之、文以载道、唯利是图。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也不少见,分析不当,极易产生误解。如“以三保勇而多艺,推( )为长” (省宾语) 。成语中亦有“无与( )伦比” “不以( )为奇” ,也是省略宾语。文言文与成语相互对举,相得益彰,利用成语分析文言文的种种语法现象,实属科学快利之举。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组织学生根据文言文字义、字音、语法等特点,触类旁通,归纳相应成语的解释,并将其做成卡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现列举数例:61、默而识(zhi)之(论

14、语 )博闻强识(zhi):记。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精益求精、多多益善、老当益壮、相得益彰:更加。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何去何从、拂袖而去:离开。4、恐前后受其敌(狼 )腹背受敌:攻击。5、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不足挂齿、不足为奇:值得。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莫名其妙、莫可名状:说出。7、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 )素不相识:向来。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影不离:形体、身体。9、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攻无不克:战胜。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罄竹难书:写。1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综上所论,利用成语这一利器,既可训文言文难解之意,又可校文言文难读之音,还可理文言文难懂之语法构造。利用成语可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参考文献目录:教育过程 (布鲁纳,上海人民出版社)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中华书局)现代汉语 (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说“四字格” (姚殿芸, 新疆大学学报85 年第四期)成语的基本形式及其组织规律的特点 (朱剑芒, 中国语文53 年第二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