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1936176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6月阶段性考试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5-2016 学年下期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

2、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

3、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

4、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5、正确的一项是(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贯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2C.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D.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6、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C.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

7、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C.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

8、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

9、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3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注献替

10、,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

11、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

12、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 分)(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8-9 小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4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注】韦应物(7

13、37792 或 793)中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 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8.结合全诗内容,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6 分)9.结合诗文,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 分)(三 )名 篇 名 句 默 写 (6 分 )10.补 写 出 下 列 句 子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6 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论述“圣人无常师”这一

14、观点时,举了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与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 ”的观点是一样的。(3)、 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慨叹:“ ,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 分)重逢张承志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民歌我们见

15、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 (蒙语,可译为“哥哥” ) ,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5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