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8881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建昌优秀教案搜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放飞蜻蜓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2、 激发学生

2、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 ,导

3、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四、教学方法放飞蜻蜓一课看起来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就课题提问,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两个问题:谁放飞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从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可以成为放飞蜻蜓的理由之一。那放飞蜻蜓还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师认为:因

4、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飞蜻蜓;因为蜻蜓眼睛的本领大,所以放飞蜻蜓。我认为这两点很牵强。为什么会谈到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很重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行知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从这一自然段引出了陶行知对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介绍。那么对蜻蜓眼睛和尾巴的介绍,对放飞蜻蜓有什么关系呢?我很久都没想明白。我认为最后四个自然段和放飞蜻蜓关系不大,只是表现出陶行知先生关爱孩子,慈爱而已。突然有一天,我想出来了!最后四段和放飞蜻蜓是有关系的。在旧中国的乡村,玩蜻蜓是孩子们最常见的游

5、戏。那时候孩子也没有什么玩具,捉蜻蜓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聊天,和孩子们讲蜻蜓的作用,先讲了蜻蜓吃苍蝇、蚊蝇和水中的孑孓,是我们的好朋友,接着讲了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作用,给孩子们增加了知识。书上说:“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说明陶行知的话把孩子们深深地吸引住了。陶行知和孩子们说话时,是慈爱的语气,是商量的口吻,是循循善诱的讲解。当他和孩子们商量, “把他放了好不好?”没有自作主张,放掉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翠贞。这反映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相待。为什么会放飞蜻蜓?除了是因为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外,我认为第二个理由是因为“亲其师,信其道” ,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影响了孩子们,所以

6、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 ,不知道是放是留时,是“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他回家去。 ”产生这样设计的念头是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得到的一个启发,同样是对一种小动物,同样是一捉一放,只不过放飞蜻蜓一课里对蜻蜓的介绍比较多,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理的成分比较大。既然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以从钓鱼和放鱼两步骤来讲,那么本课又何尝不可呢?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二、学习课文 2-6 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1蜻蜓美丽、可爱,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

7、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2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百度搜索:http:/ 800 多只蚊子或者 20 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百度知道:http:/ )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 ,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三、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百度搜索http:/ 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了。学习课文 810 自然段。1读读课文,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学生自读课

8、文,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百度知道:http:/ 10 自然段。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3陶行知先生不仅带孩子们认识了蜻蜓,还介绍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以及作用了。他的知识可真丰富啊! 4理解“据说”一词。师: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你从哪个词看出的?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百度知道:http:/ ,他说话又是多么严谨啊!师:那“吃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说,老师作适当地补充。 )5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陶行知先生仅仅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找出省略号)你知道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对照图片,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

9、于蜻蜓的知识。http:/ 齐读第 10 自然段。【设计意图】对照图片,让孩子介绍蜻蜓。这样既可以检测孩子对蜻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应用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四、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1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出示:陶行知爷爷不仅 ,而且 。(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3交流体会

10、: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 “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和蔼可亲。“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心地善良、有爱心。“用商量的口吻” “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民主平等、尊重孩子。【设计意图】找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陶爷爷爱孩子、爱动物词句,反复揣摩体会,联系之前的“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的介绍,获得爱的感动,受到心灵的陶冶。五、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1师:多可爱的孩子啊!当陶行知用商量地口吻说(引读)孩子们纷纷说(引读)师:于是,翠贞张开小手(引读)蜻蜓展开翅

11、膀(引读)2点题:这动人的情景就是放飞蜻蜓3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体会放飞的快乐。 )小蜻蜓会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 4带着感受再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一个舞台,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灵动、活泼的课堂。充满童真、童趣。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蜻蜓,喜爱上了蜻蜓,最终放飞了蜻蜓。 我们真应该感谢陶行知先生呀! 2出示伟人对陶行知称赞的话语。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百度搜索:http:/ 毛泽东万世师表。 宋

12、庆龄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3齐读全文。六、教学反思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

13、蜓谈起的: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

14、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 ,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 学校: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 姓名:孙建昌 职称:小学一级 电话:15261373999 电子邮件:通讯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西苑路 8 号我的姓名是:孙建昌。性别:男。年龄: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