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连词的偏误分析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35KB
约3页
文档ID:21880915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连词的偏误分析_第1页
1/3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连词偏误分析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连词是虚词的一种连词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再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于连词的理解和使用有一定难度,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汉语连词偏误的一些原因,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汉语连词;偏误分析;留学生;原因连词作为虚词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一般起连接作用由于连词的语法意义较为抽象,所以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经常出现偏误对已学了两年以上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习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连词使用的偏误主要有四个方面:1.连词错用;2.连词多用;3.连词简用;4.连词缺省一、连词错用连词错用是外国留学生连词偏误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可以将连词错用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搭配错误、词形相近误用、词义相近误用一)搭配错误汉语中的连词有的可以单独使用,如“既、同、及、而、况、况且”等;有的要成对使用,如“即使……也,虽然……但是,不是……而是”等;有的可以单用也可以成对地使用,如“如果……那么”等成对使用的连词其搭配关系往往是固定的,然而,外国学生在使用它们时往往会出现搭配错误。

例如:(1)他不但跑的快,但是球也打得很好2)那不是失败,而且是成功的开始3)虽然很困难,因为我还是不会退缩4)无论我题没做完,但是我做完的全对,我还是全班第一名 例句 1 中前一分句用了“不但”,后一分句就应该用表示递进的“而且”,外国学生却用上了表示转折的“但是”例句 2 中前一句用了 “不是”,后一分句就应用上与之对应的 “而是”,所以“而且”应改为“而是”例句 3 中前一句子用了表示转折的“虽然”,那么前后句应该具备转折的关系,而不是“所以”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但这一关系显然不存在;所以全句应该改为“虽然很困难,但是我还是不会退缩”例句 4 中第一分句的“无论”与后面的“但是”无法构成呼应关系,应该改为“虽然”与此相类似的搭配错误还有“为了(虽然、如果)……所以”“因为……但是”“不仅……而是”“既然……然而”等等二)词形相近误用连词中有些连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如“而且、而是”“况且、并且”“只是、只要、只有”等,这些连词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而且每组连词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语素,且词形非常接近因此,受词形相近的干扰,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把两者混淆使用如:(5)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且是充满趣味。

(6)期末成绩好,不是因为运气好,但是因为平时努力学习的结果例5中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对比和转折的关系,否定了前者,倾向于后者应该使用“不是……而是”这一固定搭配,而不能将两个连词分开独立使用,位置也不能颠倒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国学生没有理解这是一对固定搭配,更重要的是“而且”与“而是”词形极其相似,这很容易让留学生混淆,使用时就乱套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词教学,除了告诉学生这些连词固有的搭配外,还应讲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例句6的问题也同样出在后一个分句的连词上所以,我们也只能选用“而是”造成这一偏误的主要原因也是“而是”与“不是”词形相近三)词义相近误用在外国学生使用连词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和”“与”“或(者)”“还是”等这一类词的偏误主要原因是:它们都表联合关系,而且词义很相近,因此,在使用中我们要注意区别记忆和”“与”跟 “或(者)”“还是”是对立的,“和”“与”表示并列关系,而“或(者)”“还是”则表选择关系例如:(7)买两斤苹果和两斤梨买两种,共四斤)(8)买两斤苹果与两斤梨买两种,共四斤)(9)买两斤苹果或(者)两斤梨买一种,只买两斤)(10)买两斤苹果还是两斤梨?(买一种,只买两斤)“和”“与”同“或(者)”“还是”的对立,在下面的句子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1)a.杨林和李芳是表兄妹。

b.杨林和李芳是表兄妹c.杨林或(者)李芳是表兄妹d.杨林还是李芳是表兄妹?例句11只能用a和b中的“和”“与”,不能用c中的“或者”d中的 “还是”,这是因为“表兄妹”是一个亲属关系的名词,它作“的”宾语时,要求做主语的成分必须是个复数名词性成分这就决定了“杨林”“李芳”之间只能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与”,不能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者)”“还是”而且,“或(者)”和“还是”二者也有不同,“或(者)”一般用于陈述句,“还是”则用于疑问句这四个连词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连词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有计划的教学,防止出现类似的偏误二、连词多用大多数留学生在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时会造成过度简单化,把本是表示其他逻辑关系的句子都简单化为因果复句,同时把一些隐含着因果关系但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并不需要使用的因果关系连词也都用上,这就出现了多用连词的现象,除了因果关系外,其他的逻辑关系也会出现多用连词的情况多用连词会使行文累赘、啰嗦例如:(12)虽然仁川有些个毛病, 但是还是很不错的城市在仁川能够找到很多国家的产品或者餐馆, 所以要买什么就能够买到什么如果外国人到汉城来旅游的话, 能够过开心的日子。

13)李梅想找一本书,她找啊找,她觉得很累,于是她想随便找一本看,但她也找不到,突然,她找到了一本想看的书所以她决定就看她找到的那本书例句12中除了多用“所以”外,表假设的“如果”也是多余的例句13中的“于是”可以省略,代词“她”以及后面说的“她找到的那本”都是可以去掉的,在同一话题链中,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相同的成分可以省略,因为在开头已经说了“李梅”因此句中后半部分的“所以”和“她”都可省略在初级阶段,最好多用短句和单句,尽量不用或少用长句和复句,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到了中级阶段,随着学习和理解的加深,则应该多使用长句和复杂句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做出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举例,不应随便拈来,而应该提前准备因为他们往往把握不住哪些连词可以省略,哪些连词不可省略,所以容易造成繁化现象三、连词简用大部分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掌握的语言有限,能使用的表达手段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往往大量地使用某一相同格式表达各种各样的句意,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使用的简化策略这一策略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弥补交际手段的不足,但也会产生一些弊端这一弊端表现在连词上主要有:一、只用其中的一两个连词来表示该用多个连词来表示的相同的逻辑语义;二、常用表示某一种关系的连词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如外国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复句关系是因果关系,因此他们在使用中会不自觉地把各种其他关系的复句一律简化为因果句,这也是外国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现象例如:(14)因为我没有钱了,所以我的朋友也没有钱了,这时,阿海请我们吃饭这个句子的前因无法推出后果,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钱了,于是阿海请我们吃饭”但是因为掌握的句式有限,又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不知不觉就用上了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四、连词缺漏连词缺漏是指该用连词的地方却没有用连词我们在教授外国成年学生时,因为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学习语言的经验,不是学一点用一点,而是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用有限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但他们的语言知识毕竟没有成熟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在连词的运用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连词缺漏的偏误例如:(15)今天,我的一个朋友申请到了奖学金(可是)人家不能看得出来, 他是多么努力这句子前一分句指的是“我的一个朋友”情况怎样,后一分句却没有顺着“申请到了奖学金”该有的反应这个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了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上,分句间缺少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是”汉语的复句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但在表示其他关系的复句里一般不能缺少关联词语,否则就会表意不清、语脉中断。

五、造成偏误的原因通过对以上的这些具体语料的分析得出,除了母语、目的语知识、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环境的影响这几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更为主要的原因:1.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没有完全针对不同母语国家的学生编写,因为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是不同的因此,笼统的使用一类教材就是造成学生连词习得偏误的一个原因2.在普遍的对外汉语教材中,讲到连词时往往只说明了是什么,很少涉及为什么,怎么用,语用教学在教材项目中涉及较少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操练连词的使用,会造成学生过度使用连词,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省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之一4.当前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词汇语法为纲编写的,英文解释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这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对等词只占极少数)通过这些研究既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律,也可以从微观上认识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学习者在对具体语言点学习时的错误原因和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改进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另外,偏误分析研究对教材编写也有指导作用,通过对留学生连词使用偏误分析,我们可以改进汉语连词的教材编写,使教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2]李恩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与统计应用》,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3]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5]崔雪梅《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词义应用》,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