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78306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一中皮坤龙编辑整理1 孟子两章 中考题集萃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2、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一、18.(1

3、)奋起,指有所作为 (1 分) (2)经常( 1 分)(共 2 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 分, “苦”字解释正确 1 分。共 2 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 1 分。共2 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 (一点 1 分。共 2分) (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 分)(共 4 分)二、 (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4、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

5、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6、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 分,每小题 3 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8A 9D 10C 11 (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7、(3) (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 1 分)三、 (2006 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 2023题。 (12 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重庆一中皮坤龙编辑整理2。 (3 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8、。(3 分)22. 选文第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 分)23. 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 (3 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三、20. 治理国家(1 分,意思对即可)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 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 ”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9、所为” ,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 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分)23. A D(共 3 分,每项 1.5 分)四、 (2006 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015 题。 (15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2 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 分)(1)举: (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

10、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 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 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 ,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意译亦可) 14. (举

11、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 (2004 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答 1821 题。 (10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 分)故: 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 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

12、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 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 ,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 分)【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 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 、 “不要怕交学费 ”、 “吃一堑,长一智” 、 “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五、18所以 这

13、种(每个 1 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 (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 1 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六、 (2004 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

14、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重庆一中皮坤龙编辑整理3利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