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7826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程目标:1了解文章的中的词、句的意义和翻译。2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3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技巧。4把握中考真题的出题的高频考点。背景介绍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 805 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 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 8 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小石潭记 中景语即情语,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

2、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选自柳河东集第 29 卷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 、 钴鉧潭西小丘记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袁家渴记 、 石渠记 、 石涧记 、 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o)无人,凄神寒骨,悄( qio)怆(chung)幽邃(su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ng )

3、古,余弟宗玄。隶(l)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2而: 1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 2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连词) 乃: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的意思,副词) 以: 1卷石底以出 (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 2以其境过清 (因为) 3全石以为底 (把) 为: 1全石以为底 (作为)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 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 “这件事” ) 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主旨

4、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真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鱼可百许头 可: 蒙络摇缀 络: 佁然不动 怡然: 悄怆幽邃 悄怆: 思考 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2作者遭贬后来游小石潭,想想他游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2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3小石潭这么美丽的

5、景致,可是作者并没有在此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 ,为什么? 桃花源记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 41 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

6、,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 o) ,并怡然自乐。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n)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 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读准下列注音: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为外人道诣 刘子骥 无问津者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

7、晓明白。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5线 索:渔人的行踪发现进入离开后再寻桃花源 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考真题1下面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

8、其家(邀请)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的原因是什么? 3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测试题(可选择做)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

9、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2)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62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 分)二、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10、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观第五泄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注第五泄:第五级瀑布。罅(xi):裂缝。掉:摇动。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 分)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下

11、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 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翻译: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 分)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 分)(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11.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 分)诗 文 语 句 表达的感情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1)

12、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观第五泄记 (2) 依依不舍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3)佁然不

13、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7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 分)四、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14、,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1)有良田美池之 属 ( )(2)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3)便 要 还家( ) (4)不足 为 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

15、人,为什么“皆叹惋“?(3 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 分)答: 五、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 分)l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六、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