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7808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2013 年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科目考查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 级:中文 10-1 任课教师:罗远玲姓名:张光凤 学 号:10064130120 成 绩论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 ”时代的变迁不可否认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时代则是培植作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在这个实践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也就有所不同。作为意识形

2、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的禀赋气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杜

3、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将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二个创作时期:天宝五载入长安前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均为第二创作期,时代的变迁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来谈谈杜甫诗歌创作为何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翻开唐朝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2社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出生于“守儒奉官”之家,世代在朝为官,虽职位不高,但生活可谓衣食无忧。如果不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不会有杜甫这样高的地位存在,他也可能是一位平常的诗人,或

4、者是浪漫派的代表。但是,时代造就了诗人,由于时空机制和审美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使诗人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影响着后人。时空机制强烈地作用于诗人的审美心理,使他的审美心理机制在进入长安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诗人在入长安之前的几十年里,时空机制是怎样作用于他的审美心理的,制约着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到天宝五载,这一时期是诗人前期生活的时空境地,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过着闲逸舒适的生活,父亲杜闲在朝为官,虽官职微小,但足以使全家衣食无忧,社会处在相对的安定之中。这时的诗人所写的诗有写景抒怀,诗出于浪漫瑰丽之中,如他的望岳

5、 。诗人登山揽情,抒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中透出一股令人神思飞跃、心旷神怡的浪漫气息和豪情壮志的气势。社会的相对安定,衣食有所着落,时空境地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使诗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在时空机制的调节下,二者相适应。诗人呼于乐,歌于乐。此时,诗人的审美心理和时空机制发出了相同频率的共振现象。故而,诗写景、诗明志、诗颂君。然而,社会的动荡,诗人之父杜闲之死,给诗人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生活的时空机制平衡被打破了,诗人审美心理机制也随之倾斜。无所着落的生活,迫使诗人迁居长安,求仕于朝廷。这次时空境地的变异,影响着诗人一生的创作,也是他成为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关键所在。时空机制

6、和审美心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时空机制对审美心理机制有着更强的制约作用,它规定着审美对象的选择,从而把心灵的感受物化为一定的形式。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 ”(忆昔 )的繁荣景象了。这一切像逝去的流星,一去不复返。唐玄宗是一个扩张主义者,他一边在宫沉湎于声色之中,一边对进行扩张战争。和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发生冲突,人民在刀光斧影中生活。特定的时空机制,时时作用于诗人的审美心理,使诗人一改以往格调,开始反思现实。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3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

7、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革空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丽人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看到了人民生活是如何!统治者的生活又是如何!人民的苦难,统治者的奢侈!此时,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腐败和堕落。他开始触及社会的底层和现实,从“自我”的哀叹中跳出,以“超我”来审视社会。诗人此时的生活状况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了,自己虽为朝廷命官(安史之乱前夕,经他不懈的“写诗赠权贵” ,最后求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却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 “入门闻号兆, 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

8、里巷亦鸣咽。所愧为人父, 无食致夭折。 ”(赴奉先咏怀 )多么令人痛心!诗人清楚地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壮且不平的呼声!安史之乱,唐朝社会出现了大动荡。社会生活像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的海面上颠荡着。唐玄宗昏庸,重用奸臣贼子鱼朝恩、李国忠等人。时空机制的再一次变更,时间、空间发生了纵向和横向的交割,使诗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了时空机制强有力的制约。诗人这时所处的时空境地,紊乱且复杂。诗人用这种不断的变化来适应时空机制变异导致的审美心理变化的需求。由于诗人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感受,使他的诗歌创作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反映民众疾苦,诗也更加令人称道。如他的北征 、 哀江头 、

9、 羌村三首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长安被占后,诗人只得逃往他乡。一路所见所闻,更加使诗人感慨万千:民不聊生,尸横遍野。人民在痛苦中呐喊,在血腥中偷生。长安被收回,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戮之。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延续和扩大。诗人对社会彻底失望,他的审美心理机制为残酷的现实所垄断,因而他的诗歌揭露社会更加透彻有力,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意蕴的。 ,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用至于其他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三吏 、 三别就是透

10、着这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在诗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悲惨情景。同时,我们在这些作品中还可4以看到,由于时空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他审美心理的异化。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意象把这些“复杂”和“矛盾”显示于读者的眼前。虽然诗人一面诅咒战争的罪恶,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在哭。 ”(新安吏 ) 。 “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此去必不归。 ”(垂老别 )但诗人一面又鼓励人民去参与战争,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 ) 。这充分说

11、明了诗人由于时空机制的紊乱,而造成审美心理机制的复杂化。严武与杜甫在政治上同属“房党” ,文学上是诗友,生活上对杜甫关照有加。严武之死,使诗人无所寄托,他离开了成都,开始了他再度浪迹天涯,生活更加贫困了。这种再一次的时空境地的变更,却使诗人的审美心理机制趋于平衡了。此时的诗人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几十年贫困僚倒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是永远改变不了他的处境,摆脱不了人民的苦难,改变不了战乱的惨状。最终,他只得漂泊湘江,苦捱余生。绝对时空机制的紊乱,相对时空机制的平衡,诗人对唐王朝彻底失去信心,转而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命运,他的审美心理机制反而完全处于“平衡”状态。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 。诗人临死之前,还抱着无法实现的一线希望。正由于这种“平衡” ,诗人的创作总体趋势已是大幅度下降。时空机制无交割生产的现象,使得诗人审美心理机制的活跃性被凝固了。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诗人去世,才一同消失。纵观杜甫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空机制和审美心理异化对诗人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空机制的转移,影响着诗人审美心理机制,从而导致诗人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