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77966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從人生意義的探索看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一. 前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自古至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客觀有說服力的答案。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將問題本身弄清楚,當我們問這一個問題時,我們究竟在問什麼? 關於人生意義問題的一種較為明確的問法就是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尤其是對一些正在遭受苦難而且看不到美好未來的人來說,活下去究竟有何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電腦的運作來比喻,如果結束生命就像電腦關機一樣容易的話,那麼,我們不關機的理由是什麼? 1簡單的說,人生意義的問題通常就是在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了一個人,是

2、不是有什麼事情是這個人必須去完成的? 如果是,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是這個人的人生目的,也就是其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事情,那麼,人生沒有任何被賦予的目的,當然也沒有任何先天的意義。當然,自己可以給自己設定目的與意義,但是這種理解方式所談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可以說在問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但這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當我們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 人生指的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而目的則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了自己另一則不是為了自己。如果某人人生的目的完全不是為了自己,例如,是為了要使大自然的和諧或是為了解救某個人,而且做這些事對自身毫無幫助。那麼,這個人照理說應該在不需追問人1 這樣的比

3、喻似乎讓更多的人願意放棄生命,我曾在一個人生哲學課程裡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而願意馬上關機的竟然超過三分之一的人。2生意義的情況下就會被告知自己的使命,然後努力去做。或者,這個人根本不用知道自己的使命而自然而然就會被安排去做,否則這樣的生命目的就很難想的出有何意義了。所以,在這個對目的的理解下,我們如果不知道人生的目的為何似乎也不用特意去思考,那麼,我們無須去探究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然而,如果人生的目的或多或少是為了自己,那麼,在我們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情況下,這就可能需要去探究了,因為探究本身也可能是成就某些目的的必要過程。例如,探究生命意義對個人智慧的增長等等,所以,當我們討論人生的目的問題

4、時,本文針對的是那種為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沒有這種目的,我們就暫且當作沒有目的。那麼,如果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有個死後的自己繼續存在著,或至少有存在的可能性,否則,這樣的目的就不可能是為了自己。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麼,這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某些必須達成的目的,而這樣的目的在某方面為了死後的自己。好,界定完成,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二. 探索人生意義的基本預設探索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的第一場戰役也通常就是最慘烈的戰役就是去問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從我們上面的界定來看,如果沒有來生則人生沒有意義、如果人生完全不是為了自己

5、則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如果我們要主張人生是有意義的,我們就必須先指出自我在死後繼續存在 。這個戰役會是最慘烈的理由在於我們根本做不到這點。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或是有說服力的論證可以告訴我們人死後不能繼續存在,但同樣也沒有證據或是任何有說服力的論證顯示人死後繼續存在。因此,這個問題就卡死在這裡了,所以,關於來生問題的討論就給了宗教一個發揮的空間,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拉倒。3然而,事實上,哲學大可不必在這裡停下來,雖然這是人生問題第一個會碰到的,但我們未必非打這場戰爭不可,難道當我們不能證明外在世界的存在我們就不能討論外在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了嗎? 我們可以簡單的先跳過去,先假設人生是有意義的,然後

6、在這樣的預設下繼續我們的思考。如果這樣的假設讓你感到不安,那麼,我們可以借用法國哲學家巴斯葛(Blaise Pascal, 1623-1662)針對神存在與否問題所提出的賭博論證 2,將此論證套用在人生問題上可以指出這種假設的好處。首先,我們可以說,在人生問題上(依據我們對人生意義問題的界定下)只有人生有意義或是人生沒有意義兩個選項,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而且我們能夠找到人生意義,那麼,如果在努力尋找後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贏得人生。但如果人生事實上沒有意義,在我們努力後當然仍舊沒找到,這時,由於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損失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但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能力追尋的到,但我們卻

7、沒有努力去追尋,那麼,我們將失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也就是說,假設人生有意義而且努力去追尋的選項是只可能贏不可能輸,而另一個選項卻是只可能輸不可能贏,那麼,一個有理智的主體在人生問題的態度上自然知道該如何下賭注了。因此,人生意義的探討必先站在假設人生有意義的基礎上才會有意義而且才有贏的機會。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先假設我們有能力發覺人生的意義,或至少當我們發覺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知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當我們已經追求到人生意義的時候卻仍舊無法判斷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也不用追求人生意義了。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應該至少已經內建了一個本能能夠判斷何者是人生的意義又何者不是

8、,否則,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也是無用的。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有意義而且當我們發現人生意義時至少自己能夠知道,那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能讓自己知道人生意義的功能在運作著,2 其論證大意是說, 如果神存在而且我們相信祂存在,那麼,我們將贏得一切,但如果神不存在,無論我們是否相信都沒有失去什麼,所以,相信神是理性的選擇。 關於此賭博論證請參考Copleston, F. (1960).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 IV, pp.169-171, New York: Doubleday. 或中譯本西洋哲學史第四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4而能夠扮演這樣的功能的是什麼

9、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如果不是,那麼,人類豈不就是天生要被騙的嗎? 假設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如果人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後就會認為世上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也就是說,這人可能就會不再去追求任何其他東西了或是不會再有重大的進步了,那麼,這樣的內心感覺的獲得應該就是內建的人生目的的指標。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就很難相信其他還有什麼合理的答案可以作為人生的目的了。因此,在探索人生意義問題中,我們需要幾個基本假設1. 人生有意義。2. 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3. 人內心天生內建了能夠知道人生意義的機制。4. 人生意義的發現在於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這

10、些基本預設可以說事實上只有一個,也就是第一個人生有意義 。只要第一個成立了,其他的預設都是合理的推測。那麼,我們可以依據這樣的推理成果繼續我們的討論。三. 論證與體證的東西方特色東西方哲學發展的主要差異可以說是在方法上的論證與體證上的差異。論證簡單的說就是用語言與辯論的方式尋找合理有說服力的理論,例如,神存在嗎? 西方中世紀哲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4-1274)認為, 只要我們觀察世界的運行就會發現萬事萬物都在動,而且所有動者都是被推動的,那麼,只要我們一直向前尋找動源,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萬事萬物運動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推動萬物而自己卻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動的存在者,

11、而且,由於只有神有資格擔任這樣的存在者,那麼,這就顯示神的存在。 這是阿奎那在論證神存在的五個論證之一 3,即使是像神存在這樣的想法,西方哲學的主流也希望能以論理的方式產生一個有客觀說服力的論證來說服所有人。3 關於阿奎那的神存在論證簡稱為五路論證 ,請參考 Copleston, F. 所著的西洋哲學史中譯本第三冊,頁 471-484,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5而東方哲學的體證主要則是靠一些身體力行去體驗而證實或了解前人的言論。例如,何為道? 從道家或是佛教的角度來看, 道是無法說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學著前人的說法然後親身去體驗或是修行,最後再應證自己的體會是否與前人相同而達到了解的地步,這就是

12、東方哲學體證的主流特點。當然,這種區分方式的意思並不是說東方哲學只靠體證而不論證或是西方哲學只靠論證而不體證,這樣的差別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例如,西方神秘主義就不相信理性的論證可以認識神,他們認為認識神必須透過與神的交流在內心裡面體驗神的存在,然而,這畢竟不是被西方哲學傳統所重視的方法。反觀東方哲學,孟子也針對性善或是性無善惡論與告子展開論理上的辯論,只不過,整個東方傳統並不強調這些論證,而更為強調內心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哲學的主流發展重視論證而東方哲學的主流發展較強調體證。本文就針對論證與體證在方法上的差異探討東西方哲學如何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有所發揮及其限制。四. 論證人生的

13、意義那麼,在論證方面,西方哲學如何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呢? 我們可以從一個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論證來看,美國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cizk)論證指出, 無論是那一種快樂都不可能是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4。 其論證大概如下:假設有一個經驗製造機 (experience machine, 簡稱 EM)可以帶給你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例如,你給世界帶來永遠的和平,或你踹某人幾腳,或和某超級巨星談戀愛,或成為大音樂家,或甚至達到天人合一以及悟道的心靈境界等等。而且,為了逼真起見,當你在體驗的過程,你會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EM 製造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體驗 。當然,這麼好的東西是大家都想

14、玩的,你或許會選擇玩幾個小時,或輸入一個程式變化不同的經驗連續玩幾天,甚至幾個月。問題來了,有沒有人願意4 Nozick, R.,(1989, p.104), The Examined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6拿他的餘生都來玩這個? 也就是說,你設計好你餘生的所有經驗,然後進去玩後你將不會知道這是你的設計,也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你的一生將會是充滿快樂的,無論那一種快樂,直到死為止(當然, 若你想充滿倒楣, 悲傷, 也隨你便)。那麼,你是否願意進入 EM 呢?在這樣的假設下,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是,雖然有些人直覺上很樂意,但在仔細思考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

15、雖然,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但是,一旦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時候,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卻裹足不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表示無論那一種快樂都不能真正滿足人們內心深層的欲望,快樂不能讓我們在內心深處獲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的滿足感,如果人類內心深處真有一個指導我們朝向人生意義的核心關鍵,那麼,顯然這樣的關鍵直覺告訴我們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無論是上面所說的那一種快樂。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論證和我們前面提到的預設是相同的,他預設人內心有能力判斷一件事物是否是人生的目的,否則,不願意去不代表其不是人生的意義。而且,這樣的能力最合理的解答也是內心最大的滿足感或是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因為,如果一個人進入 EM

16、 之前會認為進入 EM 後此生已一無所求 ,那麼,追求 EM 能提供的某個或某些快樂自然就成了能夠滿足此生要求的東西了,那麼,從這樣的預設來看,追求這些快樂就成了人生的意義或是目的了。然而,在這樣的預設下,此論證明顯的指出任何快樂都不是人生的目的 。西方哲學以論證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對人生的解答提供了一個客觀上有說服力的參考。但是,在人生意義的探索上,更重要的問題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 。然而,從一個西方哲學的客觀說服力的論證要求下,我們發現,這種方法只能有說服力的提出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但卻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毫無著力點。原因在於,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能夠讓我們產生一個人生意義的思考基點。例如,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培養一種更高尚的人格,那麼,我們就會問,為什麼要培養更高尚的人格? 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成佛或是悟道,那麼,一樣的問題,為什麼要成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