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831883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摘要:刘姥姥这个人物,并不属于宁、荣二府这个圈子里的,她的出场看似无关紧要,就像一个处处搞笑的丑角儿;实则思虑严谨,她承担着见证贾府兴衰的重任。曹雪芹这样的刻意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以远亲的身份,曾经三进荣国府,犹如蜻蜓点水般,准时地出现在贾府的不同转折期,细想起来颇有意味。贾府由兴盛转向败落的这一过程,竟被这个老村妇尽收眼底,甚至能够在危难之际,救人于水火;而她的身世经历、衣着言谈,却又显得与小说意境格格不入,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种“园内天堂,墙外地狱”之感。这个勤劳淳朴、聪明善良的老人,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关键词:红楼梦 刘姥姥

2、 形象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中,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数非富则贵,面相俊美,锦衣玉食,即便算不得饱读诗书,至少也称得上“言谈去得” 。而刘姥姥的出场,宛如一桌排满山珍海味的盛宴,冷不丁蹦出一颗拖泥带水的土豆儿,让人新奇之余,不免有些倒胃口。纵观前两次进荣国府,家境贫苦的刘姥姥在凤姐儿房中、大观园里出尽了洋相,成为上至主子、下至奴仆竞相取笑的“女清客” ,完全失掉了颜面自尊;而她自己也装疯卖傻、存心附和,弄得丑态百出,让读者都替她羞惭、难过。然而,你得明白她这样做的背景。从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只言片语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只发生在人数比例较少的上层社会,而身处阶级最底层的广大劳

3、动人民,连年灾荒、官吏盘剥,弄得他们始终在贫穷与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员。年关的窘境和来年的生计,到贾府“打秋风”成了他们一家唯一的希望。尽管家境地位、经济实力悬殊,贫穷却已经使她顾不得面子了!面对贾府的主子奴才,她不仅要忍受冷眉白眼、讥讽嘲弄,更得屈意奉承、科笑打诨,来换取一点儿施舍,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目不识丁、浅鄙粗陋的村野老妪,却圆满完成了使命。更出人意料的是,仅在二进荣国府之时,她就已经在“侯门深似海”的贾府里,表现得游刃有余,争取到了更多的资助,使自己的家庭彻底摆脱了困境。最难能可贵的,在宁荣二府大厦将倾、亲朋避之犹恐不及的

4、危难时刻,她挺身而出,保全了凤姐儿的血脉。这样的智慧和胆识,岂是那些锦衣纨绔、歌风颂月之辈所能拥有的?看来,我们必须更深入地认识这位饱经沧桑、淳朴善良的老妇人了。一、深藏不露的语言智慧红楼梦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其驾驭文字的境界已远非我辈所能望尘。语言、诗词固然优美娴熟,更难得的是,作者就像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把每个对象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使读者决不至于混淆。薛大傻子的“庚黄、糖银” 、 “绣房钻出个大马猴”等经典语句,令人每思之而必喷饭,宝玉是断然学不到的;同是寄人篱下,黛玉能发出“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的哀怨,时时顾影自怜,而遭遇相似、却生

5、性豁达的湘云,恐怕连想都没想过;因王夫人查问克扣丫头月钱一事,激怒了假公济私、渔利其中的凤姐儿, “把袖子挽了几挽,呲着那角门槛子” ,破口大骂“糊涂油蒙了心、烂2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娼妇们” ,市井泼妇般的嘴脸,换做是李纨,这类话一辈子都羞于启齿。可见,曹雪芹对人物语言风格的把握是十分严谨的。对于打秋风的刘姥姥,更是如此,不仅合乎人物身份,而且处处表现出老人的智慧。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辗转半天,也只见到了王夫人的配房周瑞家的,客套寒暄之后,说出这般令人叫绝的话:“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罢了” 。不说自己向主子打秋风,反而先奉承奴

6、才一番。周瑞家的明知其意,却也不好当面揭穿,何况人家给足了自己面子,听起来也蛮受用的;更厉害的倒是后一句,用将不如激将,她不露声色、似有似无地将了周瑞家的一军:我的来意很明白,能不能见到正主儿,就要看你在这贾府里混得咋样了。平日里习惯了仗势横行的刁仆悍奴们,岂能甘心给这村野老妪给看扁了?何况只是顺水人情的事儿,也于己无损,刘姥姥便顺利地进入了贾府。她在语言使用上的智慧,可见一斑。等见到了主事儿的凤姐后,刘姥姥早已被府中的豪华陈设、气派规矩唬乱了方寸,回话显得语无伦次,处境十分尴尬。危难之际,曹雪芹巧妙地安排了贾蓉来搅局,真是一箭双雕的妙笔:既给了刘姥姥喘息的余地,又使她能够通过凤蓉对话,对凤姐

7、的处事、秉性有了较多的了解。待刘姥姥察觉凤姐直爽、市侩的办事风格后, “方安顿了” ,索性开门见山:我这穷亲戚就是来打秋风的,您瞧着办。甚至干脆迸出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粗鄙俚语来奉承,倒把周瑞家的吓了一跳, “只管使眼色止他” 。孰不知,这正对了凤姐的胃口,只是“笑而不采” ,颇有认可赞许、惺惺相惜之情,仿佛找到了语言上的知己,憋了良久的闷气,竟被这不登大雅的比喻,一股脑儿给吹散了,显得颇为得意。刘姥姥只几句话,就博得了荣国府的一把手凤姐的好感,这为她今后争取更多的援助,拓宽了道路,真让人由衷地敬佩这位目不识丁、满身土气的语言大师!二进荣国府时,饱经世故的刘姥姥,已经少了第一次的羞涩腼腆

8、,早已胸有成竹了。先大谈“长寿” ,说中了贾母的内心期盼;再乱编“晚来得子” ,赢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至于“雪下抽柴”之类,连宝玉、探春“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 ,竟都喜欢她了。待到了众人游玩大观园,酒席间玩乐之际,刘姥姥的语言智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宣牙牌令”时,刘姥姥不通文墨,看似颇为作难。实则不然,别说目不识丁,即便是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怕说出些酸文醋词来,也会令贾母她们厌烦倒胃、昏昏欲睡,他们见的、听的太多了。刘姥姥索性一土到底,句句离不开庄稼地儿, “大火烧了毛毛虫” 、 “花落了结个大倭瓜”。这些个生长在深宅高墙里的女主子、公子哥儿,恐怕见都没见过活着的毛毛虫、囫囵个儿的大

9、倭瓜,加之刘姥姥滑稽可笑的神态、手舞足蹈的动作,便更觉得新鲜有趣,越发离不开她了。二、超乎寻常的机敏远见刘姥姥进贾府的初衷,就是向贾府打秋风,以解家中燃眉之急的。比起“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的宁荣二府,王狗儿夫妇的那点儿家当,说它是芥豆之微,听起来也不算刺耳了。更何况在“这年秋尽冬出”之际,一家人连日子也过不上来,顶梁柱王狗儿束手无策,只能“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烦恼” ,倒是寄居在此、帮忙捎带蹭饭的岳母刘姥姥,表现得积极乐观,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并想出了可行的方案。只此一事,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王狗儿夫妇算是寻常人,那么刘姥姥就是超乎寻常的人。这门显赫的亲戚本是他王家的,还连过宗儿。

10、王狗儿在山穷水尽之时,竟然连想过都没有,或者说是想都不敢想。现实中,恐怕这也是一般人的做法,死要面子活受罪,去“拉硬屎” ,不肯俯就。而对此只有耳闻的刘姥姥,却能够大胆地出谋划策,直至勇闯“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刘姥姥的胆略还远不止此。她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精确地找准突破口:“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 , “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 , “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 , “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 ,简直就是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我们不妨按刘姥姥的思路分析以上的话:虽说和王家结了亲,而能指望上的,只有和他家的二小姐关系不错,可人家已经出了阁,现

11、在成为贾府的夫人,此时再去找金陵王家求援,怕是没有实际意义;若跑往贾府求二小姐,却早已事隔多年,人家还买咱的帐吗?关于这点,刘姥姥也考虑到了:那3王夫人上了年纪,佛爷般的善心, “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 ”这事儿在她心中,已有七分胜算。对于打秋风这件事,刘姥姥的思路,在时间上,跨越了二十余年;空间上,考虑了不同地域的两个大家族。她甚至算到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对其可行性还进行了准确评估,有了成功的把握,最后才定下了计划。这与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战略眼光,竟颇有几分相似。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也有明确的目的,却是以报恩为幌子的。一进打秋风,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后的苦日子还多着呢

12、!得有个长远打算。机不可失,初尝甜头、洞察世态的她敏锐地发觉,贾府是他们家最强大的保护伞,能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若能争取到这样的豪门望族点滴荫庇,地方上的官绅土豪怕是也要对王狗儿家敬而远之,也能减少许多剥削压榨。这样也就有了“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至“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两个精彩的回目了。在这两回中,年过七旬、饱经沧桑的刘姥姥,成为贾府女眷们眼中的女清客。那些老少女眷在物质生活上,极尽奢华;而精神世界,除了几个略通赋诗作画的,多数女主子只能以听家戏、摸骨牌、闲聊天来消磨岁月。刘姥姥的进府,如同一针兴奋剂,使得老少主仆全都亢奋起来。她们不仅可以听到高墙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新鲜趣

13、事儿,更有了可以肆无忌惮地捉弄耍笑的对象、炫耀自己家底儿以满足虚荣心的对象。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刘姥姥的经济窘迫和村野身份,足以使她们产生一种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优越感;而她此行的目的,可谓路人皆知,这就决定了刘姥姥只能“遭辱泪眼笑、受屈强逞欢”,可怜的老人!刘姥姥岂能不知?但她只能装作不知。以经验阅历,她知道必须得博得以贾母为首的女眷们、甚至奴仆们的好感和欢心。刘姥姥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了各种巧妙的迎合方式:对素来注重身体保养、希望延年益寿的贾母,两人年龄又相仿,刘姥姥“陪着笑,拜了几拜,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言简意赅,耐人品味。这个称呼,出自虽不通文墨、却素信鬼神之事的老村妪之口,再合适不过了

14、;用在此时此境,也显得极为高明,既传达了对老太君安闲、舒适、神仙般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意,更表现了对老太君长命百岁、永享安适的恭敬祝愿,从心理上极大地满足了这位老贵妇人的渴望和虚荣心,自己也表现得不卑不亢,不至于谈话中过分被动。比那些酸溜溜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俗套赞美,高明得多了去了。果然,贾母听了很新鲜、受用,不由得攀谈起来。而后,刘姥姥现编现卖的“晚来得子”一节, “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 ,婆媳俩儿都听傻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家的事儿吗?想那宝玉,也必是拜音菩萨恩赐的。不觉就把这感恩之情转化为了对刘姥姥“指点迷津”的感激之意,加深了对刘姥姥的好感。但我想,这绝不是刘姥姥信

15、口胡诌,是对人情世故洞察的长期积累,对富贵人家、善男信女心理的用心揣摩。这样随机应变的机智,也绝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三、知恩图报的淳朴品质有红学家指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打秋风,解决眼前的生计;而后两次,则是报答救急之恩。不过我还另有拙见: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带了些时鲜的瓜果菜蔬,确有事成报恩之意。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刘姥姥真实的意图或许是“放长线钓大鱼” ,她在初探门径、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想要把自己家与贾府的亲属关系重新连接起来,并且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以图长远打算,背靠大树好乘凉嘛!这种想法似有点小人之心,却也未尝不可,好不容易抓到的救命稻草,任他是谁,也不会傻到只用

16、一下就扔了!但这并不贬低刘姥姥的艺术形象,反而更增添了老人眼光的远见、精明,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真实、丰满。至于第三次进府,才是刘姥姥真正的报恩之举。这次进府,贾家已然不是显赫望族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灯红酒绿,早已化为云烟,扑入刘姥姥眼帘之景,是何等的萧条凄凉:府内财物被官府明抄暗抢,被盗匪轮番洗劫,孤零零只剩得一副残破的空架子;元春因病暴毙,迎春受虐惨死,探春远嫁异国,惜春遁入空门,贾母抱憾而离世,黛玉饮恨以归天,俏晴雯寿夭因诽谤,美妙玉终陷于淖泥,诚如脂砚斋所感, “每阅至此,几欲掩卷大4哭” 。而凤姐尚在,这是贾府的残垣颓壁上最后一摸夕阳余晖,也是读者最牵挂的人物,更是刘姥姥心中的伯乐。从头次打秋风成功、喜极失言的市井俚语,到二次游园两人一唱一和、逗人取乐的滑稽表现,再后又为巧姐儿瞧病、取名儿,刘姥姥似乎与凤姐儿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谊。此时的凤姐儿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飞扬神采,跌落到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凤凰不如鸡”的人生谷底!大厦将倾之时,她已心力交瘁,几度失去神智, “只求速死” 。刘姥姥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