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1781591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 2014 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2014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课程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网校课程,协议保障不过退费一、考试性质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

2、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目标与要求1考查考生理解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 - 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的初中理科内容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某些科学问题的能力;了解目前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2考查考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组织开展科学探究、科学观察、测量、调查和科学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能力。3考查考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考查考生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三、考试内容范围(一)学科专业

3、知识小学科学学科专业知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 - 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为主。1生命科学(1)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与功能。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细胞分裂过程及意义;细胞分化的概念;人体的基本组织;植物的几种基本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器官的概念;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概念;植物和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及特点。遗传与变

4、异: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DNA 分子的结构与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生物的变异类型;常见的遗传病;遗传育种。生殖与发育:植物的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昆虫、两栖动物、鸟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与发育。应激性:应激性的含义;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人体的激素调节。(3)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生物的分类: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主要特征。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和措施。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现代

5、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4)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人类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体健康与环境:健康的概念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常见疾病的主要危害及预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意义。2物质科学3(1)常见物质物质性质: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水: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液及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及计算;水对生命

6、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水污染与净化。空气: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燃烧与灭火;臭氧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与防治。金属:金属与非金属的主要性质差异;金属的腐蚀与防腐;典型金属(镁、铁等)和非金属(碳、硫、磷、氢气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产物;金属材料的发展。常见的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的有机物: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常见元素的符号、意义及其化合价;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常见的化学反应

7、: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运动和力:参照物,速度;质量;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电和磁:静电现象;简单电路图;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家庭电路;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波:波的简单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面镜、透镜及其成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电磁波。热现象: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物态变化及分子动理论。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8、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4)能与能源能的转化与守恒:简单机械;机械功,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机械效率;电功,电能,电功率;内能,化学能,核能;4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能源的特点和分类;能源开发与利用。3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1)宇宙空间太阳: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太阳系:恒星,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银河系:构成与范围;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主要星座:四季代表星座。宇宙: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与演化。(2)地球和地图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纬

9、线、经度和纬度。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火山和地震;人类如何提高防震抗灾能力;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岩石的形成、类型与转化。重要的矿物能源:天然气、石油、煤的成因和分布;节约能源。地形: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地形特征。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平面示意图。(3)地球运动和月相变化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四季形成;五带分布。地球自转:自转方向,周期,速度;昼夜交替;区时和时区,北京时间。月球:月球的基本概况;农历和月相变化;人类探访月球的历程;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4)地球的物质构成土壤:土壤结构;土壤中的

10、生物;土壤类型;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地球上的水体:水体的分类;水循环;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世界及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地球上的大气: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风的形成;降水与人工降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寒潮、台风和洪水等主要的气象灾害及防灾抗灾措施;空气质量报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5(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考试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 - 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解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方

11、向)为主要依据。1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任务、地位和价值;基本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总目标和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课程内容;实施建议。2小学科学的学习和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4小学科学实验:小学科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准备;小学科学实验的组织、实施及结果分析。5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6小学科学教育评价: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概述;小学生科学素质评价;说课和评课的内涵、原则及基本方法;教学反思的意义、内容和方法。7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分值 120 分。3主要题型:试卷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客观试题有选择、判断等题型,主观试题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教学设计等题型。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部分约占 70%,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应用部分约占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