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743703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特殊句式学习方法指要【摘要】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学习时须把握各种句式的特殊之处,借助典型例句来逐步掌握。【关键词】文言文;特殊句式;方法指要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有人也称此种句式为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等。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判断动词“是”表判断,例:我是学生。但在古汉语中“是”很少当作判断词使用,多用作代词或形容词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或其他词表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1.“者也”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陈涉世家)这种句式是判断句的典型格式,由此派生出类似的四种格式:“者,”式; “,也” 式;“ ,者也”式; “,” 式。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2.用动词 “为”表判断。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3.用“ 则、乃、即、皆”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4.用“ 是”作判断虽少见但也有。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二、

3、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见于”式;“受于”式。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这种句式可以派生出另外两种形式:“见”式;“于”式。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为所”式;“为”式。例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3.用“ 被”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三、宾

4、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 之”或“是” 作标志,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由“ 是以”“ 何以” 组成的介词宾语前置句。例如: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四、定语后置句。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之者”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之”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者”式。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

5、蔺相如列传)五、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例如: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六、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例如:(公)度我置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七、固定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2.“ 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荆柯刺秦

6、王)3.“ 如何”、“奈何” 、“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且为之奈何?(鸿门宴)4.“ 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 、“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钟山记)5.“ 所以”,译为“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6.“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7.“ 何为”,译为“干什么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8.“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

7、太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9.“ 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10.“孰与”、“ 与孰”,译为“与比较,哪一个”。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11.“孰若”,译为“ 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童区寄传)12.“之谓也”、“ 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13.“然则”,译为“ 既然如此,那么”。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阅读(859)| 评论(0)胸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摘要】“句读” ,指文辞停顿。一句话完了,

8、在旁边加一点或一圈叫“读”;未完,但要停顿,在字下加点,叫“句”。断句准确程度往往可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给文言文断句应注意五个事项:读全文,通大意;标名(代)词,定主宾;抓标志,巧断句;看句式(修辞),做参考;懂语法,知常识。【关键词】文言文;断句;标志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2004 年北京卷率先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即给出一段文言文语段,从中选出 5 个句子,要求考生断句,共 5 分)。随后在 20052007 年的高考试题中,断句题多次出现。由此我们推断,这种以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综合题型在 2008年的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考生也不必对这种

9、题型望而却步,只要对文言文要求的句式、虚词、实词等掌握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情形便不可能出现。怎样才能正确给文言文断句呢?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读全文,通大意看到一个文言文段先通读这个文段,大体上弄清楚这个文段属于什么文体,确定了文体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断句。如叙述性文段:要了解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知道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等;说理性文段:要了解想表达什么意思,想阐明什么观点等。另外,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要“以今释古” ,即不要总是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段中词语的意思。如下边一段话: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10、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初读之后,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叙述性文段。反复诵读之后我们可以抓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办的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的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办这件事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

11、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 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文段的大意,便可断句了。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辅助断出句读了。如文段中出现的能确定的名(代)词依次有

12、:湖阳公主、帝、朝臣、其、主、宋公、群臣、帝、弘、帝、屏风、弘、糟糠之妻、帝、主和事。对于把握不准词性的、词义又比较复杂的代词,如“之”等可待定判断。三、抓标志,巧断句文言段落的句子前后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再在通文意、标名(代)词、初断句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提高断句的准确性。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包括:1.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对曰等,一般情况下只要碰到它们,在其后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如例文中的主曰、帝曰、谓弘曰、谚言、弘曰和文段最后一个“曰 ”。2.专居句首的虚词(包括关联词)。如:夫、盖、初、岂、故、唯、虽(然)、纵(使)、且夫、若夫、今夫、假令、向使、假使

13、、已而、至若、然则、至于等,这些词往往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3.专居句末的虚词。如: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也、焉等常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文段中的“人情乎”后可断开。4.独立成句的感叹句。如:呜呼、嗟夫、噫、噫嘻、噫吁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在它们前后可以断开。5.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四、看句式(修辞),做参考古人写文章多讲究节律以求音乐美,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

14、数和结构,以使语句整齐对称。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这里的“ 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 容易”的“易” ;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人也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五、懂语法,知常识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等现象,掌握它们可帮助考生断句。如文段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开,“朝臣”是“论”

15、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 的主语,决不能属下。再如“方且图之” 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 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 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 连用。此外,懂得古代的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一句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 16 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 16 日那天。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比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在史记中,数字与“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因此这句话就不能在“十六日” 前点断,而应断成“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所给文段做如下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 富易妻/人情乎/ 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 事不谐矣。以上这几点,只能看作断句时的注意之点,只能起辅助作用,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