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积累不是学生的个人演唱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积累不是学生的个人演唱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源头活水来自哪里?当前中学生学写文章无话可说,读文章无感受可谈,这很大的原因在于积累储备的语文素养不够。学生的语文之水不能长清长流,这源头就干瘪,怎会有活水咕咕流出?因此积累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来说很重要。积累不是学生简单的在日记本上记录摘抄,诵读。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下面是自己近年来的一些实践总结。1、积累要注重分类。一般的分类是注重诗句词语的分类。我认为分类应当侧重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对于积累的选择就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己的趣味确定分类标准,便于学生的记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我不认为诗中“雪”“花”等分类有助于学生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感悟升华。2、积累要注意联
2、系。跟随课文,跟随节气,多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各种积累都建立了联系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利用,形成知识的网络,也便于学生在其中生发出新的知识。例如关于鲁迅的生平的积累,我们会逐渐认清了他的生活经历与他的创作的联系,与他的作品风格的联系。我们可以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和社戏联系起来。3、积累要注重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的记住它,记住它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把它取出来,灵活运用。所以死记硬背式的积累在目前还较为流行,抄写摘录,不加消化就束之高阁。所以学生也对积累产生了厌倦,疲于应付。教师缺少了应有的引导,没有给学生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4、积累了还要注重应用。积累了的东西还要激励
3、学生学会用。做成语积累时,我不仅让学生积累成语还让他学会用成语造句;积累名言时,不仅让学生说名言的含义,还让学生说名言所体现的含义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积累了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我会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说体会。积累和应用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5、积累要积极的构建学生的内需。季羡林之所以成为大师,我猜测他积累了许多的知识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基础上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到了九十高龄了还要背诵英法德文的名篇呢?那他为什么会有积累的需求呢?经过浏览资料后我发现:季老一直持这样的观点,任何课题学问都是世界的,他曾积极建议高校教师应当学外文,用世界的观点看问题。或许这是他实践积累的真正原
4、因吧。可见强烈的积累需求能使人至老还乐此不疲。我们是不是也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做点文章呢?选择好的时机,例如遇到下雪天,让学生找来几首关于写雪的诗文来一起共欣赏;作文时遇到的困难,建议找类似的文章来分析。增强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的习惯。显然把积累作为学生的一项作业然后命令他必须完成,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6、教师要做学生积累的榜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说不出半句,更不要说在学生面前诵上一段了;相关的诗句教师想不起来,更不要说教师灵活运用了;那么多名言成语教师说不上半句,更不要说学生在写作运用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故事教师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教师在学习中应用了。教师的示范引导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引导示范作用。教师的渊博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7、积累的多少快慢教师要把握。我最常见的是教师要求学生一个假期要写多少读书笔记,摘录多少篇文章,写多少个成语。学生真可怜,他能做那么多么?做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处呢?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伤了胃口的学生怎么还想再去学语文?教师在布置积累性作业时要仔细把脉,看看学生缺什么再决定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这样才好。这样长久努力最终就会形成丰富的语文资源,使学生语文之泉来自于高山丰茂的丛林当中,就会自有活水来!做好积累的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单纯的把积累任务扔给学生必然会导致厌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