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738744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简答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简答2 简述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构成。P1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与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构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3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20(1)顺序性: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不搞“一刀切”。(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

2、段是不均衡的。二是,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教学启示: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时期。(4)互补性:生理机能互补;心理、生理机能互补。 教学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身心构成。 教学启示:因材施教。5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以及作用。P25(1)遗传: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性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7 简述全面

3、发展教育以及作用。P35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德育:灵魂、统帅 (2)智育:前提、基础 ( 3)智育:物质基础(4)美育:动力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8 简述素质教育的涵义以及内涵。P36涵义: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内涵:(一根本、两全面、一个性、两重点)(1)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二章简答2

4、 简述活动中心论的主要观点。P48(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4 简述课程计划的涵义以及内容。(2012 年上半年)内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内容: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5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方式。(2012 年下半年)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

5、、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7 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P54(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6、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8 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P55(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专注人”9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

7、目标。P56(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0 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是什么?P48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正经经济好人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三章1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P60(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

8、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64(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3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P66(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4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67(1)备课: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 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P70(1)直观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教学原则;(3)循序渐进教学

9、原则;(4)巩固性教学原则;(5)量力性原则;(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6 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75(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7 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P83(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第四章1 简述注意的品质。P91(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10、(4)注意的转移2 简述遗忘曲线的规律。P100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且以往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为了防止遗忘要及时复习。3 简述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P101(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4 如何有效复习。 P102(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

11、与复习5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07(1)问题的特征;(2)迁移;(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6 简述布鲁纳的教学观,学习观。P113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7 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P115所谓“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

12、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8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P117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的理解只能有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9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124(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及逆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0 有效促进

13、学生迁移的策略。P128(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方法11 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P129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第 5 章1 简述中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P135(1)注意的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能力非配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

14、慢增长2 简述最近发展区以及它的教学启发。P1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学启发: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 简述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P144(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4 简述情绪调节的方法。P145(1)敏锐察觉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5 简述人格的特质 P146(1)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15、与跨情境的一致性;(3)统合性:整体性;(4)功能性: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5)社会性6 简述气质类型以及特点 P147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的刺激的学习。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稳重踏实,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适应能力差,具有明显的内倾性。7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P150(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9 简述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P153过渡性,闭锁性,社会

16、性,动荡性。第 7 章1 简述品德的结构。P168(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3)道的意志;(4)道德行为2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P160(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的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2学生道德信念的行程要经历一个长期阶段, 表现出阶段性;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 品德结构更完善3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P171(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 社会风气;3 同伴群体;4 学校教育(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 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4 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方法。P172(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5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83(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