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98216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摘要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亟待改进。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改进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原因对策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古至今, “读”就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古人经验的结晶,今人如朱自清、叶圣陶等学者教授也极力主张朗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而且还确定“七九级学生背诵 80 篇(段) ,其中文言诗文 50 篇(段) ,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 30 篇(段)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审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原本校园的晨读课,却被许多老师改成了晨写课,而学生也不愿意下功夫去朗读课文,于是,校园里已经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偶尔的课堂朗读也变成了凑时间的替代品,或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为了听课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那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如 何加强朗读教学,让琅琅读书声重返校园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一、 目前初

3、中生的朗读情况(一) 学生不愿读。几千年来,我国教育制度虽经历巨大变革,但考试制度却贯穿古今。学校看重中考成绩,而目前直接考核学生的朗读题几乎灭迹,在此背景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就很轻微。结果,学生丧失了在朗读上的自主实践、探索领悟的兴趣,转而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识点的训练上,本能地拒绝朗读。(二)学生不会读。在偶尔而为的学生朗读中,大部分学生害怕朗读,甚至不会朗读,普遍存在以下五种不规范的朗读习惯:1.趴读。朗读时趴在桌上,胸腔被压住,声音放不出来;2.乱读。朗读时添字、漏字、错音、倒字频繁,结结巴巴;3.抢读。在朗读时故意加快速度,争先恐后,不顾及感情的表达;4.唱读。声音虽响,但节奏

4、一致,变化不大,整齐划一地唱下去;5.念经。虽然口角在动,却听不清在读些什么。二、 造成初中生朗读现状的原因(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 45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 5 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 匆匆,如雁掠过。曾有教师在新课导入后,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整个过程用时 4 分钟,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旋即转入下一个环节,朗读成为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对于朗读,教师读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朗读目标,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例如,教师:今天我们

5、将一起欣赏冰心所写的一首游子思亲念国的诗歌纸船寄母亲 ,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接着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教师:读的很好,下面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表面上看,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朗读能力在加强,实则有音无义,有声无情。这种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神韵的。可想而知,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三)朗读的指导方法不到位。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通常是以“要把语气读出来”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等隔靴搔痒的语言作为引导,但学生朗读起来却不得要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千人一腔,万篇一调。有时,教师虽有对朗读的语气语调作指导,但却忽视了学生朗

6、读时的内心体验及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因此,学生就无法入情入境地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 出感情了。(四)朗读的教学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使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教师积极利用这一手段,制作课件,提高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弊端:很多语文教师不愿费力,动辄就去多媒体室,任由学生和屏幕相对,自己却当起了看客和听众,忽略了朗读的有效训练。三、 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基本对策(一)保证读书时间,让朗读教学更为有效读书,就要强调“读” ,否则,还叫什么读书?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书课。语文的手段最主要是朗读,语文实践最重要的也是朗读。因此,教师要尽

7、量去掉繁锁的讲解,根据学情、教材、年级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读中品,读中悟。语文课堂只有抓住朗读,才算抓住语文教学的要害,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而非偶尔为之的点缀或过渡。(二)明确板块划分,让朗读教学更有针对性。朗读不是乱读、滥读,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的无收获的朗读。 朗读前教师应将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进行朗读教学的课文整理归纳,才能实施有效的朗读教学。1.诗词类 古诗词作为韵文,

8、本身就具有音乐美,不仅节奏感强,而且合仄押韵,最适合朗读;现代诗虽然少了格律的要求,但相对来说句式依然整齐,且抒情意味教浓,亦适合朗读,如我爱这土地 、 雨说等。此类课文重读不重讲,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意境思想;2.散文类 此类课文并不都适合朗读,如说理散文。散文中最适合朗读的是演讲词,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此外,是写景抒情散文,如春 、 紫藤萝瀑布 ;3.小说类 小说的朗读应分层细化,其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适合朗读,人物对话要边读边揣摩语气、语调。如芦花荡 、 我的叔叔于勒 ;4.戏剧类 这是以人物语言为主的文学,分角色朗读甚至排练表演是学习的最好方法。如威尼斯商人 、 变脸

9、 ;5.文言文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均为文学精品,虽无古诗词那般整齐,富于节奏感,但语言精炼,充满意味。如与朱元思书 、 出师表 ,多读能培养语感,熟读能加深理解。(三)选择朗读方式,让朗读教学更具目的性。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课文的形式内容、教学不同阶段的目的,采取相应的朗读方式。1.教学开始阶段,以默读、个人小声读为主。主要解决生字问题,并熟悉作品内容;2.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阶段以听读为主。直观 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就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安塞腰鼓教学为例,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验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

10、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 ,在激情荡漾的读书声中领略到文字背后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3.理解分析作品阶段则以个别朗读为主。要反复读,边读边指导,只有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丰富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笔者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就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学生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反而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激情,每一次朗读都获得一种情感体验;4.分析理解后可以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段落,在分析点拨之后来加深印象。自由朗读是让学生

1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结合各自的认识进一步揣摩作品的意味;5.复习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开展朗读竞赛,目的是深化理解,综合反馈教学效果。读后应及时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让学生有意识地练好朗读,培养语感。(四)重视技巧指导,让朗读教学更具活力。朗读由语音、语调、语速和朗读者的情感组成。朗读者必须做到吐字清楚,语调准确,语速合理,还要做到感情真挚,声情并 茂,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要求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首先,学生要端正坐姿,胸离桌沿,双手拿书,目视双行,改掉趴读的毛病,朗读声音自然也就放得开。其次,注重重音

12、、停顿、语调三个方面的指导。1.重音 朗读中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都把句子中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短语读得重一些,通过声音的强调,突出意义。通常将修饰性的词语,如形容词、数量词或动词等确定为朗读重音。重读的方法有:加强音量、拖长音节、一字一顿、夸大调值、增强音势等。在同一语句中,重音不同,读出来的意思也不同,确定重音的过程,就是揣摩、理解、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2.停顿 即朗读中语音的间歇,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后二者主要是句子中的停顿,处理得好,一个很长的句子也不会读成破句。如教学理想一节:“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

13、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表示重音,“”表示停顿) ;3.语调 语调中的升降能表达不同的语气。一般来说,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常用来表示肯定或祈使的语气;高升调,语势先低后高,常用来表示疑问、反诘等语气;平直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常用来表示陈述、说明等语气。朗读中综合地运用以上三个朗读技巧,就能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再次,寓思 于读,读思结合,没有思考理解的读,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将的信的课后练习就有这样的要求: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味。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这样处理: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一半学

14、生找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另一半学生找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组思考讨论,然后再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给予指导,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大声反复地朗读,进一步体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把读思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激发朗读兴趣,让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发现“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过程”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学生兴趣进行有效激发。1.利用晨读课或一些课外时间,欣赏优秀的语文课文朗读录音或课本剧。这些录音或苍凉悲壮,扣人心弦;或气氛森严,令人胆寒;或风趣诙谐,意味深长;或激昂慷概,奔放豪迈无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有情感。通过欣赏或鉴赏的方式,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渐被激发出来;2.激发想象力,培养朗读兴趣。初中生有好动、图新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