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7187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漳县三中 牛宏丽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 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 但文学味非常浓 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 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 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

2、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 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 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 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 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

3、标 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 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 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 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 最好能结合原文 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 全面了解作家作品 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 弄懂大意 积累一些

4、文言词语。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 有丰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丰蕴的思想 教学时应注重在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中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 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过程方法 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

5、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 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 设立南极南纬 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 今天 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 走进

6、历史 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 主要是诗歌 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 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42 年 2 月 23 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 怀着良知 为人世间的苦难 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 20 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 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 厌恶资产阶

7、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3、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 初步感知情节。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 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 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 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 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四、畅谈阅读感受 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 如 震撼、崇

8、敬、钦佩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 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5、作业6、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二、研读赏析 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 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 还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 触摸人物心灵 感受作者挚情。 用情朗读第 2、6、7、9、10 、11、12、13、14 段2、深入评说 探究主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明确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

9、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归途中与死亡抗争 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 能够团结协作 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 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心 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 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 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 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 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 人格的高尚 令人敬佩。 2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 失

10、败者是斯科特 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 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 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 会给人长久的思考。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奋。 3结合课文对比体会 题目“悲”与“ 伟大”的内容。 (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 悲在为胜利者

11、作证 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 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 而无私的爱伟大。 3、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 一向以来 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 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 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 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 我们能更深刻理解“ 伟大”的含义 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 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

12、正的英雄 在生活中 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 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500字读后感 22、荒岛余生 【教学思路】 本设计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丰富的说话活动 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激活学生创造的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读与说 让多形式多内容的说话活动 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思维的舞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作家作品情况 2、了解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情节曲折的特点 3、学习心理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熟读课文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积极、乐

13、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 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本第 251 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 看注解 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 课外阅读 鲁宾孙漂流记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 ,三百多年前 ,在英国, 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 ,他从小就很顽皮, 长大后 ,不听父亲劝阻 ,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 ,在海

14、上 ,遭遇了狂风巨浪, 同船的十一人中 ,十人被海浪吞没 ,仅剩下鲁宾孙一人 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在岛上 ,他与自然斗争 ,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 取名叫做星期五 ,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 年后 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 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 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 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 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 这部小说发表后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 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总之 鲁宾孙漂流记 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 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

15、外阅读 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 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 28 年生活。 板书 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 侥幸保全了性命 这篇课文 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 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 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 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一读 变文中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 变描述性语言为概括性语言 然后说话。这既能迅速整体把握全文 又可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筛选文中语句 用第三人称说鲁滨孙所想。 2用概括性的话说鲁滨孙所为。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