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6285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贯彻十八大精神体会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顾钰民教授,,一、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思想。,,1、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低于其

2、他产业,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重新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内容之一,说明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越来越突出。提出新的“四化”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首先,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产业的现代化相比难度最大。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其基本状况是人多地少。这一人地比例结构决定了中国农业基本生产方式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同时,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又非常缓慢,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使农业生产技

3、术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使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镇,这两方面的结合,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现代化的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其他产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推进农业现代化还面临着有系列的困难。,一是现代化的进程是和农业人口的减少联系在一起,这与工业不一样。在人口和土地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土地生产率,中国农业的落后是劳动生产率落后。提高产量不是现代化的目标,目标是在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提高产量,这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关系到减少农

4、业人口,这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问题、社会问题。,其次,农业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一是保护耕地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减少难以避免,使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二是土地配置的原因,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使耕地的集中遇到了各种障碍,农业小块土地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这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三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还不能迅速有效地转移到城镇和其他产业中去,农业劳动力在还将在较长时间里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也直接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因素的解决涉及历史的、现实的各方面的问题,以及体制原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

5、决的,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解决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才能够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是从生产力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分析了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更主要的是要解决好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更好的体制条件。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新“四化”的内容,说明农业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重要地位。目标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生物化、科学化的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创造以下几个方面条件:一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适度实现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

6、效减少农民的数量;三是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的服务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服务,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关键在于“四化”的融合、互动、协调、同步,走中国特色新“四化”的道路,关键在于实现“四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只有融合才能够发挥整体功能和最大的效益。在新“四化”中,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信息化是决定运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城镇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这些要素如果不能融合,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是这“四化”综合的结果,不是简单地谈“四化”,而是强调“四化”的融合、互动、协调、同步。,一是信息化和工业

7、化深度融合。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经过五年建设的实践,党的十八大增加了“深度”两字,这反映了对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者的融合体现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实质,实体经济要能够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才具有全球资源、技术、市场的优势,否则就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信息化也只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否则信息经济就缺乏必要的支撑。,深度融合就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这也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实质区别所在。离开了信息化就不是新型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就不是真正的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必须在深度融合上下

8、功夫。,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是对二者的关系有了新认识。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是以城镇为载体的,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良性互动是指以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同时,城镇化的进程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都不是孤立的,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三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是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人口比重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更多

9、的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其他产业,其身份也从原来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总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口就越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就是城镇化的发展要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者,并不断提高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水平。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就没有基础,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就缺乏有力的支持。要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四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任何一个局部只有在得到其他方面支持和支撑才能充分发挥它功能,局部只

10、有融合为整体时,才能够形成整体效率。不仅要注重各个方面现代化的发展,更要注重“四化”的同步发展、整体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不是各个现代化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现代化的融合,重点在于整体发展,这是体现十八大关于新“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做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新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

11、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阶段,改革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体现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定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总框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体现了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在理论上的总认识。,今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再局限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而是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二是经济发展的高度市场化。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决定了发挥政府作用的客观性和重要性,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决定了尊重市

12、场规律必然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和经济高度市场化也是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同时并存,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反映了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体现了对问题的不断深化认识。,市场和政府是调节现代经济发展,并保证其高效和协调运行的两种基本力量。市场是借助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以“看不见的手”的形式,通过利益机制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活动。政府是借助行政权力,以“有形的手”的形式,通过行政的、政策的、经济的手段来调节各经济主

13、体的活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只在于市场,市场引导的也不只是企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于企业、个人,这种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两种手段,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活动可以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但相互之间是排斥的。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指在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只是从宏观上可以在不同领域运用不同的调节方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或资源配

14、置方式,这两种调节机制对调节经济活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关系,政府是一个主体,本身不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或方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政策,计划本身只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手段。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并不排斥市场的调节,而是市场调节以后的再调节。,其次,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机制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调节机制。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实际上是指令性行政命令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通过手中掌握的资源和权利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标,政府调节从本质说不是一种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干预经济活动,

15、是一种政策调节和利益调节。,再次,政府和市场不同于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地位和作用。计划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明确的,谁起基础性作用,谁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明确。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明确的,即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调节不能取代市场调节的基础地位。,2、尊重市场规律在于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尊重市场规律是对政府来讲的,是要求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即尊重市场规律的主体是政府。或者说,不尊重或违反市场规律的主体是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关键是要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政府不能无限界定自身的功能,不能认为政府什么事情都能够解决好,不能把什

16、么事情都看作自己的能力高于市场,政府必须把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不取代市场,实际上就是尊重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是因为市场规律能够高效率调节经济运行,能够使各个经济主体具有充分活力和发展动力,市场是各经济主体彼此发生关系并从中获得利益的载体,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聚集,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竞争关系。竞争一方面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经济利益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尊重市场规律就是实现微观领域的高效率。,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微观经济活动市场化,不断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微观经济活动市场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化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充满自信。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