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39309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 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者 遂(su) 藻(zo)荇(x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情自然。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

2、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

3、,“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

4、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 ,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6、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

7、、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七、开放型试题: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根据你对本文的

8、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

9、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4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 14 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文

10、中加点的词。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参考答案:1. 介词,因为 只,不过 2.B3.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4.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11、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5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参考答案: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

12、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4.旷达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

13、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1、苏轼,唐宋。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 4、考虑,想到 散步(或漫步、走、行走)5、(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6、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1-5 题。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14、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

15、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7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