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32123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赣州市 20142015 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语 文 试 题 2015 年 3 月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

2、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共 45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 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我 们要懂中国古代人 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 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 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 “

3、兴 ”“观”“群”“怨 ”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 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 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 “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

4、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 群” 的内在辩证 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 “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

5、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 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同时,我们不要忽视“ 群”“和而不流 ”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2015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 “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观” “群

6、”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 “兴”是指情感的发端, “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是观察, “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 ,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 ,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

7、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 ,又要“和而不流” ;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

8、,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 ,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 “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

9、,尤 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 注 之与语。安 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 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第 3 页(共 10 页) 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第 4 页(共 10 页)不难平也。”太祖 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善。 ”留参幕府,授左司 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 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10、”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 乐业。后坐事 谪 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安曰: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 “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

11、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 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 列传第二十四)【注】如:到,往,引申为“ 接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治理B后坐事谪知桐城 坐:因为C帝尝御东阁 御:主掌D视诸儒最旧 视:与相比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

12、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

13、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5 分)(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杂诗六首(其一)宋刘挚四序若转毂,万物变秋风。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寒鸱坐晴屋,阴虫凄暮丛。灵凤杳何许,寂寂朝阳桐。【注】刘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谪,后流放

14、新洲,含冤而死。8.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5 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两句是“ , ”。(2)陶渊明饮酒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25 分)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15、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 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 绳子。我突然 产 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 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 缘 由。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 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 错,就是 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 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