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462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诵读意义及方法浅谈葛宜然中华民族既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是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活动的必要性 (一)社会现状 1.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 、 大学 、 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 2000 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 “千字文” 、 “三字经” 、 “百家姓”等传统的

2、“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 2.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大都不感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幼儿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章;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前不久曾有一套由中国

3、计划出版社推出的现代语文读本公开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材叫板,认为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鲜活的生命脱离,现代语文才是我们的生命;网络上,许多中学生论坛也在激烈而盲目地讨论着“中学生该不该学习文言文”的悲凉话题。 与此相反,那些坚守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却在大声疾呼:孩子们文言基础太差,中学文言教学不堪重负。专家指出,在小学阶段,选择一些经典文言增强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培养最基本的潜能和对文言的语感必不可少。 3.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令人堪忧。80 年代后,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孩子们受到电视、网络中暴力、色情等低级快餐文化的污染相当严重,而来自传统经典文化的熏习却异常匮乏。

4、由于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种种表象,几乎成为新一代学生的共同特性。 大学中讲到:“德者,本也” , “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 。故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道德缺失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时代要求 1.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无论从思

5、想品德教育,还是从文化根基的奠定,新课标都对学校教育赋予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活动的意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 1998 年 6 月发起并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科技部研究中心对这一活动的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 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按照计划,到 2010 年,全国至少将有 500 万少年儿童直

6、接参与这一活动,影响 3000 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 1 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 , “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 ,“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 ,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 、 “孝” 、 “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

7、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 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用传统文化充实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 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故书不厌百回

8、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 。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三)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三、活动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一)确保师资力

9、量:培训一批以激活传统,人文为本为己任的活动组织者 1.专家引领:为使活动更具科学性,也为了避免我们在活动中出现观念性及知识性的错误,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为专业指导,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老师们学习经典,提高自身修养起引领作用。 2.自我培训:活动的过程,也是老师们提高自身修养、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可通过要求老师们撰写相关论文、案例及随笔等形式,激发其对经典自修和对诵读方法探索的积极性。 (二)确保家长支持:在学生家长中,建立一个积极支持、共同参与的活动后盾 1.观看讲座:如台湾王财贵博士在经典导读中,讲到教育的新观念、经典诵读的意义,可令家长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2.发起倡议:在活动之初,可以撰写

10、、发放倡议书给每一位家长,并收回回执。回执中要求家长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此激发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对学校的期望。 (三)确保学生关注:在校园中,唱响“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动口号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是活动的口号,也是活动的目标。可以利用晨会,在轻柔的伴乐声中播放经典。可以想象,当整个校园充满着诸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 “人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哉。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不知其可也”的经典语句时,学生必然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确保选准读本:在浩瀚书海中,精选一套拼音注音,版本从简的经典原文、历代名篇系列读本 细读经典一部,胜看杂书万本。选择性地诵读论语 、 老子 、 唐诗三百

11、首 、 三字经等经典书目,并且由有关专家选择、圈画出其中更加经典的章节、篇目。 (五)确保诵读时间:如制定一份早上十分钟、课前五分钟、晚上一刻钟的简易时间表 1.早读十分钟:听经典朗诵,感受声音之美。如可将每天 7:508:00 设定为学校经典诵读的专题广播时间,播放语言大师们标准的经典诵读,如滕王阁序的荡气回肠, 老子的举重若轻, 三字经的琅琅上口,让师生们感受到声音的美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丽。 2.课前五分钟:可让诵读五分钟成为课堂的一支永恒的序曲。如一打预备铃,同学们可在班长带领下,一面诵读,一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这不仅挖掘了诵读时间,也可以帮助教室的气氛安静下来。 3.晚上一刻钟:

12、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可以号召家长努力营造家庭诵读的氛围,如要求学生每天“大声诵读一刻钟”经典及背诵有关诗文,并要求家长签字,这既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也是维持孩子们诵读兴趣的好方法,更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六)确保实际效果 1.落实一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 2.坚持一条赏识为主、受益优先的评价原则 3.开展一系列激发兴趣,保持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 4.调查与反馈 为了更好地取得活动效果,可以设计并发放学生及家长调查问卷,并做出各班及总体的精确统计表。问卷可以反映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欠缺,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宝贵的资料。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老师的收获之外,孩子们的收获将更大:可丰富背诵内容,增大识字量,增强自信心,提升道德素质水平等。我们相信,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陶,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可作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