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449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水火风理论的基本内涵古印度哲学思想的地水火风理论,之所以能够被佛教继承为对世界本质的基本认识,是由于它是能够客观反映世界现实的工具。在古代西方文明包括维吾尔族医学文明中,也有关于土、水、火、气的相似理论,但从广度上看, “土”的概念不如“地”的概念宽广, “风”的概念不如“气”的概念包容。在中华文明中,地水火风理论可以看作相当于四象理论,是介于阴阳与八卦之间、三才与五行之间的中间产物。但是,实际上地水火风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或超越了三才五行八卦。地水火风理论将世界分为物资世界和精神世界,即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以及有情世间的色和心、人世间的理和智、佛法界的小乘和大乘及密教的胎藏界和金刚界,是

2、为阴阳二分法的模式。物资世界构成的基本成分有四种,具体为地、水、风、火,实际上就是每种物资所具有的固态、液态、气态、场态四种形态,或者代表所有物资分类的固体、液体、气体、光体(磁场)四种存在状态,并分别代表其坚固支持、滋润布化、行动交流、温暖体现的特性。在此, “地”类似于五行的金和土、八卦的地和山, “水”类似于五行的水、八卦的水和泽,“火”类似于五行的火、八卦的火和天, “风”类似于五行的木、八卦的风和雷。之所以说是“类似” ,是因为两者在各自的本性及其外延的代表性方面都有所不同。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地水火风分别代表生住异灭或成住坏空的空灭、异坏、住存、生成阶段。地水火风的相互关系:地

3、水火风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相互转化、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关系,一般体现为生克关系。具体为地生水、水生风、风生火、火生地,地克风和水、风和火克地、水克火,地火相对、水风相对。如果以阴阳为标志,地水火风则分别代表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如果以地球为核心观察世界,地水火风就分别代表大地及其山体、湖泊海洋及其川水溪流、大气层及其各种气象、天体及其日月星辰。物资世界是以时空维度来运行的。以时间标识,地水火风在一年中分别代表冬、秋、夏、春,在一月中分别朔、下弦月、望、上弦月,在一天中分别代表夜半、暮、日中、朝。以空间标识,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北、西、南、东以及下(后) 、右、上(前) 、左。在太空

4、,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东方七宿;又分别代表暗物质、黑洞和太阳系外的行星以下星体及太阳系第四级以下星体,流星、彗星和月球及太阳系内其他卫星,显物资虚空及宇宙光、宇宙射线、白洞、恒星和太阳,太阳系内行星(除地球外)和类行星。在地球大气层的空中,地水火风分别分别代表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臭氧层。又分别代表气候的寒、湿、热、干,气象的寒与冰雪、湿与阴雨、暑热与电、风与雷鸣。在水体,地水火风分别代表井水暗流露水、海洋水湖泊水、天来水、川流水。又分别代表北海、西海、南海、东海,以及代表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在地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沙土、泥浆、动物、草木。又分别代表南极

5、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包括澳洲) 。在地下,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岩石、地壳、煤炭、矿物等固态物质,地下水、石油等液态物,地浆、地火、地热、熔岩等热态物质,地气、天然气、石油气、煤层气、井气等气体物质。现代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肆意掠夺消耗,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内部地水火风的平衡生态,若继续放任下去,人类会很快就遭受天地自然的无情报复,将亲手把人类自己扼杀。在动物界,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四象四瑞四类,即以灵龟玄武为标志的甲壳类,以白虎麒麟为标志的毛兽类,以凤凰朱雀为标志的羽翅飞行类,以龙为标志的鳞爬两栖类。在植物界,地水火风分别代表植物分类的菌藻苔藓,草本厥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在植物界,地水

6、火风分别代表植物部位的根果籽,茎芯,花蕊芽苞,枝叶。在植物果实和动物卵蛋及单细胞生物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核子、肉浆质、络脉网丝孢、皮壁膜壳鞭毛。在人和动物的主体,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形、精、气、神即形体骨肉、血液体液、功能能量视力和精神生物光、运动代谢气体和感觉。在人和动物的形体,地水火风分别代表骶椎以下部分包括骶尾部盆部阴部和后肢(足、后鳍) ,腰椎部分腰部和腹部,颈椎以上部分包括头面部颈部,胸椎部分包括胸背部和前肢(手、翅膀、前鳍) 。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地水火风分别代表盆腔及其脏器、腹腔及其脏器、颅腔及其脏器、胸腔及其脏器。在人和动物的头面部五官部分,地水火风分别代表鼻、口、眼、耳。在人和动植

7、物矿物的功能活动形式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气机升降出入的入、降、出、升。在人和动物摄取和入体的物质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固态物质粉尘虫螨寒气、流质物质饮品汁水湿气、光热磁场音声或烧烫射线暑气、空气或气体细菌病毒风气。在人和动物排出排泄的物质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胚胎粪便耳屎等固态生成物排泄物分泌物、汗尿涕泪痰唾精血等液态生成物排泄物分泌物、体温热能情感生物电等生成物、呼气矢气体气音声等生成物排泄物。在人和动物的生命历程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生老病死四苦的死亡苦、疾病苦、衰老苦、生育苦出生苦生长苦。在有情生命的生成方式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化生、湿生、胎生、卵生。在地球人种的分类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黑色人

8、种、棕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在药物的功能性质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其升降浮沉四气的沉、降、浮、升,寒热温凉四性的寒、凉、热、温。在精神灵魂范畴,精神世界的地水火风分别代表精神活动过程的受、想、识、行。在精神物质方面,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志意、七魄、神识、三魂。人生精神四苦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分别属于火、风、水、地。地水火风又分别表示精神活动的恐、哀、喜、怒,人性的贪、恶、痴、嗔。在佛教的疾病病因分类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宿业所造和鬼邪入体、饮食不当、心魔作祟和走火入魔、四大失调。在人类个性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稳重淡定、柔性随和、热情果断、动感多变。在人性善根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心愿希

9、望、慈悲关怀、智慧思考、行动实践。在佛教的世界分类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欲界、色界、法界、无色界。又分别代表人类居住的北俱芦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东胜神洲。在灵魂流转路径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鬼和地狱、畜生、天和阿修罗、人。在佛教的法界分道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声闻、缘觉、佛、菩萨。又分别代表北方莲花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南方欢喜世界、东方琉璃世界和香积世界。在密教的修行内容上,地水火风分别表示羯磨部、莲花部、宝珠部、金刚部。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定、念、慧、戒。在定观禅修的进程上,则必须依照地、水、风、火的生成次序,依次修观人体的地部海底轮、水部脐轮、风部心喉轮、火部眉顶轮,类似于道

10、教的炼形化精、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阶段。地轮主要以鼻息驱动,水轮主要以口念驱动,风轮主要以耳听驱动,火轮主要以眼观驱动。在佛教的修行样板上,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佛教的护法天王中,地水火风分别代表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在金刚经里,地水火风分别代表金刚语、金刚爱、金刚索、金刚眷四大护法金刚菩萨。地水火风理论的运用,需要内部世界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对应、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对应、精神世界的相互联系对应,以及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及精神世界的相互联系对应。其作用方式主要有同类而起归集、相生而起协助、相克而起制约、相对而起平衡四种。依

11、据地水火风理论进行的修行,并不能达到无漏涅槃的彻底解脱境界。释迦摩尼看到这个问题,因此提出空相、空大的理论,以图跳出地水火风定律的制约,在实践上以出离人体躯壳限制的头顶三寸之梵轮为观修驱动中心,以佛部的修行内容为重点,以精神心性的虚化改造为轴心、意想为动力,以地水火风为基础,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若要以观想佛菩萨为观想方法进行禅修,只有观想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以及在其形象里的头顶上有佛相的菩萨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并观其顶上三寸处,才能证入最上境界。在密教的持咒修行法门中,最为普及的莫过于六字大明咒。实际上, “唵嘛呢叭嘛吽”就是表示地水火风四大的齐备、共同作用、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

12、。 “唵”表示风、金刚部、少阳,“嘛呢”表示火、宝珠部、太阳, “叭嘛”表示水、莲花部、少阴, “吽”表示地、羯磨部、太阴。有人认为, “唵”代表天神、 “嘛呢”指的是男性的龟头、 “叭嘛”指的是女性的外阴、“吽”代表地神,这也没有错,其实际内涵实际上就是中医学经典内经所谓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以及“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天地阴阳要义。不懂中医深奥理论内涵和只懂中医皮毛的某些人如郭沫若,便意淫地将阴阳理解为男女外生殖器形象。道教的修炼理论曾经也是将丹药暗喻为男精女血,结果绝大多数修炼者不明就里,造成中国历史一段时期内社会上房中采阴补阳术、食用精血术、吞服金银铅汞术的盛行,害死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等诸般人物。密教的一些修行者和所谓的研究者不吸取其教训,不解如来真实义,不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漠视佛陀的教化,却将如来的形而上学理论视为或堕落实践为物化的男女双修法门,在横跨地狱的悬崖上走钢丝,殊为可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