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431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典文化带我们走出教育误区现代的父母普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却很少有家长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大都泛泛地以为“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跟学生家长关系不大,以为学生家长只要能配合学校的工作就行了,所以很多家长都愿意花大钱为孩子找好的学校,好的老师,以为这样就算对得起孩子了,家长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就放心了,却不知道,教育的根本在家长而不在老师,在家庭而不在学校。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中国的文字历来是世界上最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字,可以说每个文字就是一本好的教材。我们先看这个“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就是“子背老则为孝” ,它的意思是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的,子

2、一代是沿袭老一代的所作所为,并且代代传承。 “辅之以文则为教”,古时这里的“文”是指圣贤的教诲,也就是经典,是“四书五经” ( 四 书 : 论 语 孟 子 大 学 和 中 庸 ; 五 经 : 诗 经 尚 书 礼 记 周 易 和 春 秋 ) ”。由此我们可以剖析教育的根本所在:第一, “教”字的涵义是建立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的,教育是源自于家庭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在母腹开始到学龄前这几年,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母亲和这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而这时的孩子,如同一张洁净的白纸,上面画什么孩子就成什么。孩子又是一棵小树苗,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营养质量的好坏和后续的“培土”补给是否得

3、力,最终决定孩子成长的好坏:是茁壮成长、还是中途夭折?老师如同园丁,他们只是负责管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浇浇水,剪剪枝,扶一把而已。如果缺乏土壤或者土壤不够肥沃,老师教给孩子再多的知识,他也吸收不了,这就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孩子成绩好坏不同的根本原因。孩子如果中途不肯上学,或泡在网吧,或不务正业成为社会上的小混混,打架闹事、又偷又抢,甚至遭遇灾难或疾病而未成年就夭折,问题就一定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第二,既然“教”字的涵义是建立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的,那就是说“孝道”是教育的基础,而“孝道”又属于“道德”的范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 “家庭伦理道德”是家庭成员之间必须要遵守的道德

4、准则。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不知道友爱兄弟姐妹,亲人之间争贪搅扰,斤斤计较,不能和睦相处,我们的孩子长大准不孝顺。扩展开来,有“家庭伦理道德”也有“社会伦理道德”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走上社会不务正业,淫乱败德、坑蒙拐骗、工作不忠实、偷奸耍滑、自私自利、损公肥私、当官行的贿受贿、做生意的掺假使巧,轻则工作不顺心,或者失去工作,重者违犯国法,失去人身自由,让父母跟着担心操心,这也是不孝,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准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甚至将来也会走上歧途。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孩子成长的土壤是什么?就是“孝道” ,就是“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 ,就是古圣先贤经典里讲的“五伦(父

5、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单位里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 ”与“ 八德(孝 、 悌 、 忠 、 信 、 礼 、 义 、 廉 、 耻 ) ”。现代人大多认“钱”不认“德” ,所以家庭成员不和睦,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孩子难教不听话。第三,教育的方式是“言传身教” ,而不是说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好,可是我们自己不做好,说得再多,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孩子对大人不服气,结果到头来孩子不仅逆反,甚至和父母对着干。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孩子从一生下来,对世间的事物并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2一言一行完全跟着我们大人模仿,大人所做的一切,对错都是孩子们的榜样;另一方面,将心比心,我们佩服谁,崇拜谁,把谁

6、当作偶像,自然就会照着去模仿,去学习,根本不用教,多省心。所以说, “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而不是说教,说得再好,如果做不到,或者这样说,那样做,孩子自然心中起疑惑,不服,逆反,我们大人和老师还埋怨孩子“不听话” 。所以古人说:“道”是要“行”的, “德”是靠“做”的,不行没有“道” ,不做没有“德” 。我们既然说“孝道”是教育的根本,那么“道”是什么?“道”是自然规律,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真理,是先天就存在的,并不是古圣先贤自已发明创造的,古圣先贤只是在自已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大彻大悟,开启了智慧之门,把他们悟出来的“道”告诉世人,让我们照着做而已。所以我们看看常说的词语, “道理”就是先有

7、“道” ,后有 “理” ;“道路”就是先有“道” ,后有“路” ;同样“道德”也是先有“道”,后有“德” 。我们如果依“道”而行,与人交往尽“情理” ,立身行事走“正路” ,言谈举止有“德行” ,自然一生幸福,处处得好,孩子不用教就很优秀。否则,背“道”而行,甚至挑战自然规律,一定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事事不如意,甚至遭灾受难,生活不幸福,就象百孝经上讲的“诸事不顺因不孝” ,可惜没几个人相信,遇事净往外怨,怨老天不公,认自己倒霉。打个比方,我们外出通行,车走车行道,人走人行道,各自都规规矩矩地行好自己的“道” ,自然不会发生交通事故。有些人可能会想:我们大人做的很多事情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对于

8、那些不好的事情既便是大人不得已做了,也不会去教孩子做啊,怎么会影响到他们呢?关于这一点,科学家给了我们答案。江 本 胜 博 士 是 日 本 著 名 的 量 子 力 学 专 家 , 他从 1994 年起的十多年间,先后和助手一起致力于做一个叫“ 水 知 道 答 案 ”的 实 验 , 历经数百万次,拍摄水结晶照片。他的水实验是这样的:他把贴上各种字样和图片、听到不同音乐、甚至受到不同心念、情绪作用的水样放入冰箱结成冰块,再使用高倍显微镜放大 200 至 500 倍,拍照结晶冰块的顶端。实验结果震惊中外!在联合国总部放映时,感动了无数的专家学者痛哭流涕。他发现不同含义的文字、声音、图像、甚至微妙到人

9、类的不同念头,都会造成水结晶形状的极大不同,或美或丑,完全取决于文字、语言、音乐、心念的“善”、“ 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不停地向外散发着能量波,人的心念就象电磁波,心念的好坏可以影响并改变周围事物的好坏。如果一个人的心念经常是善的,他和他周围的亲人都会身体健康,事事顺意;如果一个人的心念经常是恶的,比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或者经常产生怨、恨、恼、怒、烦等不良心理,他和他内心所牵挂的亲人就会受到伤害,心情不好,做事不顺,甚至有疾病或灾难发生。这与我国东北“善人道”的善人们所讲的“孩子是父母隐私的最佳表演者”、“孩子出现的状况,尤其是 12 岁以下的孩子,如疾病,不良习惯等,大都

10、是由父母引起的”是一样的道理。他的实验充份证明了我国古人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比如那些贴着美好的语言或心念的话,诸如“爱”、“谢谢”“感恩”等的试管里的水,结晶比雪花还美丽;而那些贴着恶毒的语言,诸如“真恶心、讨厌、我恨你、我要杀你”等的试管里的水,结晶散乱,都非常丑陋。而且江本胜博士发现,不同的国家虽然文字不同,但只要是相同的意思,它们的水结晶都非常相似!比如说中文的“爱”和英文的“love”。日本有一个琵琶湖被严重污染,琵琶湖有个小湾区,这湾区是死3水。二十多年来,水肮脏、浑浊,气味很难闻,长满了绿藻。1999 年 7 月 25 日,科学家们带

11、领350 人站在湖边真诚祈祷、祝愿,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反复只念一句话:“湖水干净了”。神奇的是,三天之后这个湖水果然干净了,难闻的气味没有了,一个星期后,这个湖泊里的绿藻也自动消失不见,湖水变得清澈,并保持了半年之久!日本的媒体都报道。半年之后又恢复了老样子!2003 年 7 月 25 日,江本胜博士将一瓶 结晶非常丑陋的自来水 放在办公桌上,打电话通知试验开始,让 200 人在距离东京几千公里外的美国,以爱和感恩这样最美好的心愿,朝着东京方向,对着这瓶自来水念“感恩词”,很快,这瓶水就变成了结晶非常美丽的纯净水!不由得让人惊叹:仅仅是矿物质的水,对人心的感应竟然如此灵敏,那么人心与人心之间,

12、尤其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感应还用去验证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圣先贤前仆后继,都以经典的形式,教给我们做人处世、修心养性的方法和智慧。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读论语善经商,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那么什么是智慧?很多人都以为“智慧”就是“聪明” ,其实不然,这两个词是我们做人一生追求的能力目标,虽然经常同时出现,但其含义大不相同。 “聪明”只是说一个人头脑灵活,反应快,记忆力好而已;而“智慧”则是说一个人有理智,有正确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具足正知正见,不对的话和不对的事,就是有再大的利益驱使,也坚决不说、不做。且做事中道,

13、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处理问题结果圆满。所以,有聪明而缺乏智慧的人,做事往往不顾道德的约束,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越聪明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就象著名的“三鹿毒奶粉事件” ,试想,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能研究出来毒奶粉吗?所以“聪明”并不等于“智慧” 。 学习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就是学习做人的智慧。看看智慧的“慧”字的真正含义(写法):用扫把(彐)扫除我们心灵(心)的垃圾,就能得到精神和物质(身体健康和财富)的双丰收(丰丰)!同样, “有知识”也并不等于“有文化”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上几年学,识几个字、有知识,懂技术,能学到谋生的方法就是有文化,其实“知识”和“文化”并不能相提并论, “知识”是说一个人

14、懂得多,知道的事情多,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则是道德的内涵,它可使一个团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得以持续进步和长远发展的精神纽带。既便是一个博士生,他学到的知识很多,工作技能很高,但如果无视道德的存在,只为了满足私欲,赚钱享受而工作,顶多称得上是“知识份子” ,充其量他只学到了为今生短短几十年谋生的手段,却贻误了子孙后代。而现在的普通学校,教给孩子们的大多是“知识”和“技能” ,圣贤的教诲如蜻蜓点水,也被淹没在了金钱的浪涛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就象一位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从小都能接受圣贤教育的熏陶,那怕不求甚解,只要在记忆最好的幼年、少年时

15、代把古人的智慧先封存在大脑里,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在从小到大的人生旅途中,会慢慢地把古人的智慧进行消化、吸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就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少犯不必要的错误,将来有所成就,那么我们的一生自然就会过得幸福快乐。有人可能会担心,现代人都讲“竟争” ,好象没有竟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古圣先贤所讲的经典文化大都教人处处“让”字当先,这不是过时了吗?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让着别人,4总吃亏,会不会过得太窝囊了,孩子怎么出人头地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和检验,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 ,一般的话多说

16、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传;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看。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副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经典就象一面铜镜,越磨越亮。经典里讲的大都是积极向上的、能让世人真正受益的内容,它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古圣先贤所讲的经典文化大都教我们遇到纷争须“忍让” ,心态平和、处下要“谦让” ,立身行事懂“礼让” 。岂不知,一个“让”字,成全了别人,却成就了自己;让别人在得到满足的同时,既化解了纷争,又磨练了自己,拓展了心胸。世人都非常喜爱弥勒佛“笑口常开”的形象,原因就是他做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另一联是“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什么是“天下可笑之人”?有些人心胸狭隘,心中常常为了利益得失而不停算计,烦恼重重,占了便宜就沾沾自喜,吃了亏就懊恼不已,甚至产生怨恨心,试想世间人有几个愿意吃亏,自然开心的人就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