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4101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让弘扬中国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的物质文明建设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了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 生产是资本运动的起点。生产者要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通常做法是按贡献大小进行一次分配,再通过社会调节进行二次分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既不考虑公平更不追求效率,只注重结果平均。在这种分配观念的影响下,平均主义在中国很有市场。穷人喜欢抱怨现实,甚至有“仇富”心里,而富人又不敢“露富”,怕遭人嫉妒。这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富分配对

2、劳动者的激励功能,削弱了他们的自强不息、参与竞争的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基础作用和计划调控作用的结合。为了对付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一段时间,也的确推行凯恩斯主义,大搞国家计划。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最终出现了“滞胀”局面。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这些国家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宏观调控广受批判。相比之下,中国的调控比较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平稳、持续发展。这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上,也得益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传统。这些传统有助于调控政策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3、并突破私人资本局部利益的限制,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中国,鼓吹市场万能的自由主义思潮始终不能占据主流地位。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手段,不具有价值取向。可我们发展经济却不能回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这个根本目的。而文化恰恰祢补了市场的这个缺陷,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可以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结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批优秀企业家作为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才干,也要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有职业道德。而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不能由市场机制提供的,相反,市场

4、机制使资本惟利是图,为了牟取暴利,经营者可能不惜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和道德。这样会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市场秩序陷入混乱。而中国文化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就教人立志高远,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企业家来说,就是要有把企业做强做大的雄心,要承认企业的社会职能,把企业办好了还要主动回报社会。传统文化还有先义后利的利义观,这也有助于企业家反对见利忘义,坚持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 )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

5、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6、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我们的专业学者们去研究和摄取,更需要我们平民百姓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弘扬,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