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409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安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届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 ”2009 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作为传统高考与新课程高考的过渡,2009 年安徽语文卷较以往有较多变化,2010 年的新高考即将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在复习迎考的时候就要新旧兼顾,既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复习模式、复习方法,又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全国新课程试卷和四个省市新课程高考必定会对安徽省 2010 年考试语文命题产生影响;新课程改革必定在理念和内容上对语文试卷有所渗透;尤其是安徽省选修课程,如何在新高考复习中有所体现,是大家必须考虑和应对的地方。一、2010 年高考安徽语文卷可能首设选考题1、选做题份

2、量可能增加2010 年高考语文安徽卷可能首次增设选考内容,根据考试说明和省单科质检语文试卷所呈现的变化,今年高考命题的选做题份量会加大,具体包括:默写名句名篇二选一(5分) ;文学类和实用类选做其中一题(25 分) 。2、两种办法应对选做题量增加选做题量的增加,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文学类与实用由考生选做其一,关注不同的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考场上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题目;但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提笔作答时势必会对这两道题作一番斟酌和选择。倘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对自己所要选做的文体作出抉择,那么势必耗费考试时间。为此,建议考生注意两点: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3、爱好作侧重训练。考时可选做平时训练较多的文体。二是考试中迅速浏览这两道题,根据第一印象作出选择。3、复习注意必考内容变化2009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有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篇、语言文字运用这五大方面。与往年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在古代诗文阅读方面,重在考查高中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 “在文中的含义”即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判定。2、默写常见的名句篇,占 5 分。 考试说明对此已列出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重在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书写,纯粹是识记题。4、注重探究题的作答2009 年是高中新课改的首届毕

4、业生参加高考,高考出现探究题是必然的,因为它与课改相吻合。2010 年是新课改第二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探究题可能还会出现。试卷中如有出现“谈谈你的理解” “说说你的看法” “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等均属于探究题。要提醒考生,探究题答题的空间较大,答案是多元的,但千万不可漫无边际,脱离文体内容,脱离文体的主旨作答,言之成理,忠实文体这答题的原则。二、教学的层次安排1、依据课本抓好素养用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很多文章谈人生,谈哲学,谈艺术,思维缜密,思想深邃,语言独到,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

5、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选文虽然不是直接选自课文,但很多文章或出自课文作家之手,或与课文的题材、内容相仿,考生读起来有种亲切感。从 2004 年到 2009 年,高考试卷选了大量的名家之作,这些名家之作,不一定是时文,但肯定是美文,与教材相得益彰。要以课文为载体,对各专题加以整合,把文体复习与专题复习结合起来,既抓专题阅读,又抓基础复习。文体阅读重点抓阅读规律、阅读方法的指导,抓答题思路的总结等;专题复习重点抓思想情感的把握,观点倾向的理解等。基础的落实要体现在对课文涉及的多音字、异读字、常见难认字以及常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运用上,体现在名句名篇

6、的背诵默写上。这需要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归类。基础知识过难将会影响高考的均分,如果高考语文的均分总是低于其他学科,又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语文学习会越来越失去信心,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命题人员的重视。现在看,降低语文试卷的难度正逐步成为一个现实。从近年的试卷看,只要把中学课本、读本中涉及的富有生命力的字音、字形掌握就行;成语、熟语、名篇名句默写等知识点的考查,也已经限制在教材的范围内,如果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其范围也不会超出课本。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纵观历年高考卷,文言文的难度没有超出课本的。我们复习时如果还是漫无边际,到处撒网,既花时又伤身,那就是不对路了。重视教材,以纲为纲,这应

7、该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也是我们复习的指南。从课本中提取写作素材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事实证明,用心阅读、多写作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才能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应该是每天应做的功课。要引导学生从必修专题文本中分类整理专题写作素材,开发、利用现有的写作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人或事中获取灵感,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可以从名人名言中得到启迪,书写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受2、专题复习逐项夯实要明确考纲和考试说明中每一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每一考点都要扎扎实实的训练,明确出题点,找出规律。另外,每一大点中分出小点,以语言运用为例,除了传统题型中的仿写、续写等以外,还

8、要注意语言的情境对话,注意修辞、连贯、得体的综合运用,稳扎稳打,逐点击破,这样一点一点做到专项夯实,专项就可以保证整体,这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提倡运用“探究式复习模式” ,它的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的

9、选择要有典型性,它是检测的标尺,是分析失误的前提,是归纳总结的基础;“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 “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但有两点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是拿出慧眼选练习。进入高三以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不少,管用的不多;学习的课文不少,考试考到的不多;做的练习不少,心中有底的不多。所以部分学生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或者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的情绪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问题就出在练习没有精选上。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是非常需要的,但一定要经过精选。应当通过做题,多多思考,举一反三,悟出规

10、律,练就“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超量地、重复地练习往往事倍功半!面对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练习,教师要保持百分之百的冷静。企图依靠大量的练习使得语文在课外争得一块地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练习的质量如何保证,数量怎样才能恰到好处,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我们主张,所有的练习都要精选。因为现在的孩子正在进行一场艰苦的“丛林战争” ,正在付出时间消耗、精力消耗、健康消耗这些生命的“磨损” 。单纯的应试教育正在败坏学生的学习美感和生命美感,学生的身心健康大面积的受到摧残。现在实在是消耗不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有良知的语文老师,有责任选好练习。练习的选用应以以下三点为标准:一是知识的高含量。试题要

11、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二是思维的开放度。适度开放,给考生以思维的空间,而不是就题论题,死记答案。三是文化内涵的厚重度。各地试卷在选材上都趋向于文化含量高、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命题时注意挖掘其内蕴。作业的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可控之下,我们主张一课一练,一练一评,一评一改,一改一纠。二是作文训练要全面。从近年来各地自主命题的高考试卷看,不同考区的试卷有不同类型的试题,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话题作文,今后这种多样化的局面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所以不必去猜测 2010 年安徽语文卷可能会考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是别的什么种类的作文,那样意义是不大的,关键是各种体裁、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要练。

12、这个“练”是强调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猜题押宝”式的训练。同一考区的作文试题在类型上也会有所变换,几年话题作文之后来一个别的类型的作文,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题目类型各有千秋,我们不能说哪种类型的作文试题最好,哪一种试题具有永远的优势或者说高人一筹。针对学生写作资源匮乏的现象,建议平时从以下话题中提炼一些作文素材:1、吟诵青春 2、体悟人生 3、设计未来 4、阅读经典 5、感悟自然 6、走进历史 7、祈祷和平 8、故园情节 9、关注社会 10、感受文明 11、学会思想(向思想者致敬)12、面对逆境13、真情无价(亲情友情)14、感受艺术魅力这里对“关注社会(民生) ”要多说一点。繁重的

13、学业、封闭式的管理使得我们的学生长期困于课堂,几乎无缘接触社会,作文教学更是屏蔽了学生的视野,远离社会现实,尽量回避矛盾,让学生在风花雪月中咀嚼浅薄的“生活哲理” ,编织虚拟的美丽人生,有一股清谈玄理的气息。直面社会、关注民生的味道越来越淡。这让我们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责任教育都没有了落脚点。这一作文命题思路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当然,对课文素材和课外素材的整理之后,还要学生“亲自”思考,不要教师包办代替。只有多思考,对一件事情认真考虑,有一个内心体验的积累,把材料化为自己的血肉,到考场上才能文思泉涌。建议专题复习时间截止到 2008 年 4 月底。3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综合复习要运用“专题测试

14、”和思路成熟、模式稳定、难度适中、具有前瞻意义的“模拟试卷”检测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试卷的整体意识(试卷结构、难易程度、时间安排等) ,培养读题意识,明确自己差距,分析答题失误的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这就是查漏补缺。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列举考生的常见失误,提供对策,供参考:(一)缺乏整体意识。平时做题时,只见树木(具体题目)不见森林(整张试卷) ,就题答题,没有整体把握试卷。不了解这份试卷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其分布情况如何;不了解这份试卷的难点在哪儿,变化点在哪儿,易失误点在哪儿,自己有哪几道题没有把握,从而培养出下意识的答题能力。另外,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因此,不能把握答题节奏,一

15、旦出现“卡壳”现象,往往思维凝滞,前松后紧,用于写作的时间很短,匆匆交卷,更遑论全面检查。对策:培养“读卷”意识。拿到试卷,先整体阅读,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时间。(二)缺少文化底蕴平时训练中一味寄希望于大量的训练,寄希望于“准确”的信息,寄希望于三次质检,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对于高考迎考训练,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的分解,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认为加强文化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因此,平时只想通过大面积的撒网(做题)企图在高考卷中与熟悉的字词、成语、常识等狭路相逢,顺手擒来,但是一换题型,一换角度,马上无所适从。对策:要借助高考,梳理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学生

16、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建立“知识仓库” ,把教材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难认字、常见常用成语、近义词、名篇名句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每天记忆一点。词义的把握、词语的运用要结合阅读来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三)思维能力不足不少考生答卷时如雾里看花,混混沌沌,朦朦胧胧,答题非“蒙”即“猜” ,即使答对也带有很大偶然性。阅读文言文,筛选和整合文内的信息的能力较差,不能在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段义、句义;阅读现代文,不能准确把握作品表达的意蕴;概括、仿写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注意相关提示。作文方面,没有做到认真审题,偏题现象仍较严重;不能紧扣话题中心,而是另起炉灶;不认真阅读材料,没有抓住重要信息而瞎编乱造。没有就等表象作深层次的思考;不会拟题,以话题为题甚至无标题,也有些题目不够精练和文雅,不能提升作文的档次。对策:要培养学生定下心来读文章的习惯。对文章要总体把握,有总体印象,答题时注意上挂下联,到文章中寻找对应点。在阅读中,一些同学不会从文字出发欣赏“细节” ,从而逐步提高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