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389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党永乐(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2013 级本科生,学号:0131112021)摘 要:易经包含着深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古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生态文化遗产。 易经运用八卦诠释生态系统的构成,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 易经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观、树立生态整体思想、建设生态人文观等方面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关键词:易经;生态;生态文明;生态哲学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文明的基石,内容极其丰富。从生态视角,先贤们早在几千年前就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加深邃的思想,揭示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悲悯情怀给后人指出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路径。 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 易

2、经以卦体和卦象的变化揭示了宇宙生成及演化的规律,周文王及孔子等后世诸贤将其应用于人事,形成卦辞爻辞和“十翼” ,阐述天道运行的机理和原则,清晰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成体系的较为完善的生态哲学思想,文字系统。易经生态思想,是中国先贤在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运用八经卦, 易经阐述了生态系统生成原因、构成、运行机理等,有着明晰的生态运行维度。一、生态文明思想(一)什么是生态文明思想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

3、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

4、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

5、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2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 “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 年 6

6、 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 ,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 年 11 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 ,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

7、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

8、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

9、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什么特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积极主动、自觉的适应自然,人不是自然的奴隶,自然也不是人的奴隶,两者是兄弟朋友关系;二是文明的新境界。

10、生态文明是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如果把农业文比作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二、天人合一:易经中的生态文明思想3(一)易经生态文明思想来自于实践易经由八经卦+六十四重卦+十翼构成。史书记载,八经卦是由七千多年前的伏羲氏首创。至殷商时期,周文王在此基础上推演了六十四卦,附之以卦辞。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把六十四卦配上了爻辞。春秋时期,孔子为易卦做十翼,并将

11、易经做为六经之首,在学校(私塾)加以传播。可以推断,易经是以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等先贤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于其生态经济思想来源于古人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伏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时代,恰处原始未开化时期,为了生存,伏羲氏带领民众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原始渔业,如系辞传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原始农业经济对生态自然的依存度极高,生态环境的微小变化,如昼夜、冷暖、四季气候的更替、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百姓福利。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认识生态自然,努力掌握“天” “地”变化规律,将天道、地道乃至人道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首部生态经

12、济典籍先天八卦,或八经卦。如“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可见, 易经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八卦形成后,通过后来者的补充完善,遂形成书卷,即现在我们看到的符号+文字构成的易经。 易经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古人有用以指导生态实践。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圣人发明文字, 易经成为明晰天文地理、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书籍,政府用于管理经济、振兴经济,百姓用于家庭经济建设。 易以天地的生生不息为准则, “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 “

13、天地之大德曰生”(同上)即:使万物生生不息,是人类最伟大的德行。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二二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这就是说,人类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这是人的崇高的品德。中国古代贤哲把阳之天称作乾元,它促使万物的最初发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而御天。, (周易象上)太阳的升落,定下东西南北上下“六位” ,和日月昼夜的时间。而这里的价值意义在于,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没有太阳云雨,不但时间方位难定,而且“万物资始”也难始。中国古代先哲把阴之地称作坤元,它维护万物的生长发育, “

14、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承顺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周易象上)大地广博深厚宽远,为万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坚实而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大地宽厚柔顺无私,任凭自身的丰富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流溢,以使世上的“品物咸亨” 。如果没有大地之“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天上的太阳云雨也就无用武之地, “万物”也难以“资生” 。易经是以卦爻符号为核心,附之以少量文字构成的符号。(二)用“一”与“二”表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机理伏羲氏作为百姓的统领,要想福音众人,必先明了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面对日月星辰、江河山水、鱼鸟猛兽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如何

15、产生、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得到一个简洁而寓意深刻的答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十八字真言包含着破解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秘籍的两个关键数字“:一”与“二”“。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宇宙,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前的宇宙。此时的宇宙,犹如盘古开天神话中所说的混沌一团。然而,太极的“一”不是简单的一,内在包含着“二”个具有生机活力的潜在要素:“阴”与“阳” 。阴阳在混沌状态下彼此缠绕,阴阳交合使宇宙太极的“一”爆炸了,阴与阳分化出来,轻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形成了太极生两仪,天、地相隔的景象。两仪就是阴与阳,就是天与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天、地二气

16、分化出来以后,频繁交融就出现了两仪生四象景象,即生出老阳,少阴,少阳,老阴。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持续的雌雄交接,阴阳相感,生物界动植物繁衍发展生生不息“。四象生八卦”四象交合化生出宇宙生态大系统的万事万物,即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三)用天、地、人概括生态文明系统的圈层结构4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伏羲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即仰头研究宇宙天体的太阳系、银河系日月星辰运动轨迹,总结天体运行规律;低头观察岩石圈、水圈与生物圈中地貌、山川水土分布,鸟兽鱼蟹等动物的习性,总结大地运行法则;近距离研究人际圈中人的特点、研究家庭关系、生产关系,远距离探测自然生态中可用的资源。将现代文明称谓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人际圈中的万事万物,凝练概括成天、地、人,运行规律用天道、地道、人道表述。天,天道,包括宇宙天体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风、雨、汽、冷、暖物象及其变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