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2901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心得经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学期的学习,大致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以及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向低潮,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此后,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逐个解体和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西方国家 70 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其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已经解决,相反,这些国家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却在逐渐趋于激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男女平等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

2、的趋势等,这些都向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西方各国种种的社会危机。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广大群众向往的美好社会制度,是取代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样板。但随着苏东各国自身问题的日益显现,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问题的歪曲与渲染,苏东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后,一些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洋洋得意地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已彻底失败,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了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哲学

3、、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苏联的解体原因让我有了很大兴趣,并查阅总结了一些资料。还专门看了苏联解体 20 年祭 ,下面我主要写写我的感受和看法。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以后,在 20 世纪末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了。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简单的归结为西方和平演变阴谋的得逞;也有说是民族斗争造成了国家分裂与解体;还有的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的原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领导人因素说” 。但是,苏联的解体不应该是单单由哪一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那是一个诸多

4、矛盾合力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在接手苏联时面对的是一个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他不仅仅要面对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如经济停滞、官员腐败、浮夸造假、道德沦丧这一系列的问题。正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就是这样一个状况,他开始实行了改革,但是事实表明,戈尔巴乔夫引领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和之后叶利钦宣称的“自由民主主义”道路不仅没能行得通,反而将苏联、俄罗斯先后引向一条绝路和迷途。在文中提到“领导人因素说”是一个主流说法,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能够由一个人来改变,那岂不是陷入了英雄史观?当然,我也不否定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

5、推动作用,那是因为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执政党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那么对于国家的解体也就无动于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苏联解体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复杂而庞大的内在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正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其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势力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首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经济根源。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斯大林经济模式,他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话,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这种经

6、济体制模式下,资源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分配,都要由中央指示,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市场机制运转的调节。这就形成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苏联不得不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适应当时特殊的形式和任务建立起来的,它保证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改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苏联飞速发展,已阅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发展工业化战略上,实施依靠独立自主,保证重工业优先而又高速地粗放发展的战略。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以重、轻、农为序的经济结构

7、。到了二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以及未成功的改革,导致了广大人民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其次,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突出表现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从而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高度集权的政治就代表着权利的高度集中,各种权利高度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利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样就使党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个人的工具,谋取个人私利,为了职权明争暗斗。此外,滥用任命制,缺乏监督制,领导干部可以无限期地连选连任,形成事实上的终

8、身制,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同时也人民与国家政权相疏远,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国家政权也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优越性,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使国家失去了稳定的根基,这也就是为何广大人民对于解体这一震荡无动于衷。第三,苏联官僚特权集团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过度集权和僵化的体制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产生,即官僚特权阶层。许多干部过去在地下斗争和革命战争中确实为人民的解放而艰苦奋斗,公而忘私,但在掌握政权后,由于权力增大,私欲膨胀,又缺少人民有效的监督,以致特权越来越多。这个官僚阶层曾支撑着苏共的统治和苏联的国家政权,扶持了一个又一个领导班子,同时又与人民

9、大众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丧失了苏联共产党人往昔的革命形象。这一切,使苏联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极大地降低,也为苏联后来的解体奠定了“基础” 。最后,苏联领导人错误的决策。苏共失权和苏联解体的惨局是由于舆论失控和苏共领导人错误地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及领袖的功过是非问题,进行自我否定、自我丑化、自我诋毁,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所造成的,使人们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为苏联社会陷入混乱,直至国家解体埋下了伏笔。嘲弄革命纲领和社会主义历史的人,迟早要被历史所嘲弄和埋葬。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下场,正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结局。相比内因而言,苏联解体的外因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从苏维埃政权诞生时起,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将它

10、扼杀在摇篮里。但在列宁、斯大林时代,俄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在苏联高高飘扬。眼看对强大的苏联用武力战胜已无可能,西方便转而采取“和平演变”战略。预言: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最终将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而苏联在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解决的战略任务,更加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惊慌。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

11、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他们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大举进行意识渗透;还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导苏联的改革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苏联内政,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此外他们还插手苏联的民族问题,破坏苏联的民族关系,在苏联内部制造动乱;最重要的是他们千方百计大力扶植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掘墓人等,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原本就有着各种各样危机的国家招架不住这一系列精

12、心计划和安排的阴谋的渗透和打击。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无论西方国家是否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只要苏联内部的种种矛盾不解决,其必然会走上解体之路。此外,我个人还对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深的印象,其代表人物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着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带给女人最大的厄运是,战争这类事情让她走开,原因是男人高于动物之处并非创造生命,而是用生命赌博。这就是人类不认为分娩生命的性别具有优越性,而毁灭生命的性别却被认为具有优越性的原因。 ”这一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为什么在战争年代男人更具有优越性,只是因为其能够毁灭生命,而女人却被剥夺了这一权利。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一部女性史其实由男性写成的”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写出来男人与女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更多的似乎是古代的女人是作为男人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女人已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是自由的、独立的,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思想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旧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不断丰富进步,这种思想终会从人们的思想中剔除干净。思政 2013 级赵 艳20130213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