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2369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园林规划设计原理论文南京明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摘要:南京明城墙带状公园空间中庞大的古城墙的横亘,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切断了古城墙内外空间的交流。特别对于南京明城墙,保留了较长、较完整的古城墙来说,这种阻隔影响了公园完整性的构成。因此克服古城强隔断、根据古城墙自身的特点寻求内外空间的交流的手段和方法是更好完善城墙公园的方法之一。关键词:明城墙、内外空间、文化1.研究背景:1.1 明城墙简介: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全长 35.5 公里,蜿蜒于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它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不仅是我国第一大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南京明城

2、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翻阅南京的城市建设史,自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依山就势,在玄武湖之南,修筑都城时起,历经南朝,直至朱元璋定都应天,一直延续到国民政府,2000 余年的历史,南京的城市形象,一直被以这样的文字来描述: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除去作为都城条件的考量,仅以城市而言,南京山水城林相融的条件,是得到所有人认可的。 南京的主城区,以鼓楼为起点,往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就是玄武湖,从玄武湖向东,就是紫金山。城区,湖水和山林,基本以从西向东的序列展开,构成了城市

3、景观的近景、中景和远景。更为可贵的是,玄武湖和紫金山两者深深的嵌入南京的城市之中,与城市的心脏部位紧密相连,这种条件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所以说,南京是一个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生态城市。 同时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条 37 公里的明代城墙环绕在它的四周。丘陵的地形地貌赋予了它的形态,都城的防御要求决定了它的功能,于是南京的城墙因地制宜,蜿蜒曲折,将这个城市包裹其中。1.2 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南京明城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不仅其建造历史久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京明都城奠定了近代南京的规模与格局,至今仍是南京古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份,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4、确定的主城范围基本上是当年南京城外廓的范围。 明城墙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以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它东依紫金山,西踞石头城,北环玄武湖,南贯秦淮河,城墙高 14-22m,顶宽 4-9m,最高处达 18m,包围面积达 41km2。 南京城墙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其总体布局摒弃2了方整规矩的古都城型制,大胆采用自由式布局,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 “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 ,至今留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秀丽的城垣风光,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明城墙有着合理的断面结构设计,严格的选材与质量监督机制,加上严密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粘接配方,这

5、是明城墙历经 600 多年风雨、震灾与兵乱而依然屹立的原因。其处理手法灵活而独具一格,如瓮城的设计、水关的处理,尤其创造了利用自然山岩外壁贴城砖的方式,是明城墙独特景观之一。 南京明城墙是在历代都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军事等领域,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1.3 明城墙现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明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淡化,尤其是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深层的改变,人们将城墙视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的巨大阻碍,特别是我国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拆墙运动,是全国各地的古城墙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拆除。目前中

6、国幸存下来的城墙也大多千疮百孔、残垣断壁,完整保存的已不多。南京的城墙留存至今,足够引以为傲。作为历史的遗存,它承载了南京的城市记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象征。1.4 明城墙存在的问题:在37公里城墙的范围之内,有其中的一段紧临玄武湖与紫金山,城墙的封闭形象对南京的生态山水城市的格局是一个严重的障碍。首先,城墙阻滞了玄武湖和紫金山产生的负氧离子,使之无法跟随东南季风进入城市;其次,现代生活被城墙打断,人们无法自由地、全方位地、大范围地接近玄武湖,休闲娱乐生活受到了限制;最后,文化、商业、旅游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也由于这道城墙受到大大的减弱。因此,可以说,

7、至少在这一段城墙的范围内,南京作为历史城市和山水城市的统一关系,在这里被割裂历史的故旧依然经历风吹雨打,千年不变;可是自然的山水却杳无声息,悄然隐没了。诚然,37公里的周长的明代城墙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同的区段,不同的位置,就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 22.明城墙现状分析:以玄武湖西南侧,自太平门始,至神策门终的这一段城墙为例,这段城墙呈近似于“L”型的分布。其东西向的区段,周边分布着九华山、鸡鸣寺、北极阁和鼓楼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生态环境尚可。而南北向的区段,西侧250米之内,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动脉中央路。中央路建于国民政府时期,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拥有极高的建筑密度和

8、繁忙的交通。虽然这里距离玄武湖并不遥远,但是由于城墙的遮挡,人们在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中,丝毫感觉不到自然气息和生态环境的存在。此段区域进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其实南京城市的缩影就蕴含在这当中。沿街高耸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密布其间的各个时期完成的建筑,构成的是现代南京的都市景观;南北向延伸的明代城墙,是古代南京的历史记忆;远处玄武湖和紫金山构成的水天一色的轮廓线,是山水南京最显著的特征。 这部分城市之中,道路城墙湖岸几乎平行,同时自西向东存在着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央路是交通网,沿街高层建筑形成了他的第一印象,其后大量的建筑填满公路和城墙之间,是已经建成的区域。城墙东侧,有一片3狭长的绿地

9、和环玄武湖的公路。这里就到达了玄武湖畔,向东远眺,紫金山映入眼帘。这种相互平行的层级关系构成了改造思路的依据。首先要对城市建筑朝着城墙方向的蔓延和渗透进行严格的控制,保留重要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拆除部分次要的建筑,在城墙的西侧留出80米的城墙保护带,准备植入新的景观和功能。并同时对城墙进行整修和处理,改变其对两边的阻隔关系。随后,对东侧的环湖路和现有绿化作重新的规划设计,形成一道绿色景观生态走廊。 这样,从城墙保护带到湖畔的这160米左右的距离,形成了沿湖的开敞公共空间,面向整个城市,各种文化休闲设施的逐步引入,依托城墙的历史价值,玄武湖和紫金山的生态环境资源,就能够彻底改变这一区域的总

10、体风貌和社会功用。 沿湖生态走廊明代城墙80米城墙保护带已建成区域沿街高层建筑,形成了新的层级系统,将城市空间切片。紫金山疏朗的清风裹挟玄武湖氤氲的水气,和着六朝流韵徐徐而来,穿透这些弥散在空气中的层层丝网他们被容纳,被滞留,被疏导,被宣泻,慢慢的渗透,将自然的气息汇入到现代都市的匆忙变奏中去。 23 3.方案设想:3.1内外空间的连通设想把城墙看作透明,或者赋予城墙的立面一种全新的构图。采取的方式就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保留了城墙的形象、技术、材料、质感、天际线,同时又使得城墙内外玄武湖内外的关系得到大大的改善,通透性、便捷性、开放性、包容性兼备,让山水和城市生活彻底融为一体。将明城墙内外空间

11、连通,并不是指毫无根据地将明城墙的墙体穿洞等破坏性的建设,而是根据明城墙原有的城门洞,或者利用明城墙的历史破损来进行明城墙内外空间的贯通。明城墙原有的城门本身就是联系内外的通道,在城墙带状公园内的再利用是对城门的功能的延续;对于明城墙的破损不强加性地复原和整新,而是持续和利用了这种残缺,既保持了明城墙遗迹的真实性、展示了古城墙的沧桑,同时也通过城墙的缺口完成了明城墙内外空间的渗透。例如重庆通远门遗址公园中就保留了通远门作为联系内外空间的途径。3.2利用公园的竖向设计增加内外空间的交流明城墙之所以将内外空间死死阻隔,就是因为它作为空间侧界面的过高的高度,因此,缩小与城墙之间的高差也是增加公园内外

12、空间交流的方法之一。常用到的方法是利用地形变化、建筑(构筑物)的高度,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等来增加公园在某一处、或者某一点商店高度,使人们通过这种高度的变化能够看到城墙另一侧的风景。北京的菖蒲河公园中的凌虚亭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利用亭子和假山的结合,缩小了与城墙的高差,使处于亭中的游人既可以将全园的美景尽收眼底,又可以远眺天安门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同时,城墙外的人们可以看到探出墙头亭子的景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墙内外的交流。3.3借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路人可以根据一直出墙的红杏,判断出园内的春色。同样的道理,被高大古城墙阻隔的游人也可以根据城墙两侧超越城墙的景色来感受空间的

13、变化,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一种空间的互动。例如,利用透过古城墙的植物轮廓线的形状和层次来判断对面的空间围合和序列,以对4面透过的构筑物的形状来判断空间的性质等。声景也是判断公园空间氛围和性质的手段之一,高大的城墙虽然可以隔断人们的视线,但阻隔不了声音的传播。处在明城墙一侧的活动者可以通过对面传来的声音来感受对面空间的状况,如:以对面传来的鸟叫声来感受空间的静谧,欢快的嬉闹声来感受空间的活跃等。 3454.后期规划:城墙打开之后,随之而来的变化接踵而来。依照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进行改造,沿城墙的西侧修筑一条新的环湖大道。这条道路与中央路相平行,也和环湖路平行,贯穿地段两端,是一条休闲、散步、小型机动

14、车、旅游车、自行车通行的景观生态廊道。然后从中央路一侧打开缺口,向城墙一侧延伸出几条宽阔的景观大道,将城市中心和湖滨景观带联结。这样形成的纵横交错的交通体系,它的尽端,是处理过的城墙,城墙两侧是绿化景观带,沿湖岸线舒展。城墙从此变成了纽带,它一边把玄武湖和紫金山的湖光山色引入城市,一边也把摇曳多姿的都市生活拓展到了城墙脚下,将两者串连。中央路,城墙,湖岸线,这种南北贯穿平行关系,构成的自西向东的层层递进,已经存在多年。而刚刚设置的道路,是城市路网朝向玄武湖畔,沿着东西方向的渗透,也延续了本身固有的城市肌理。不经意间,这里出现一套隐含的格网,整个区域被分割成若干个地块,一套全新的功能体系可以在此

15、建立。文化、商业、休闲、旅游设施能够依照不同的主题顺次排列展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表现金陵旧事的主题园,甚至于商业,餐饮,酒吧,咖啡馆,现代娱乐项目都可在此,一道与城墙对话,既具有文化含义,又存在商业价值。同时,这一区段的生态环境,历史沉淀,等等要素,也赋予了这里与现有其他商业设施全然不同的气质。南京1912这样的时尚消费场所,民国风情街,披上历史文化的外衣之后,似乎也并没有人太在意它的斧凿痕迹;新街口作为现代都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纯粹人为重造的商业中心,已是南京最繁华的城市区段;而夫子庙,能够合地方特征、历史含义、城市发展、休闲旅游为一体,十里秦淮就成了南京最重要的城市名片。 15.结语:本文仅

16、以自身知识从历史、人文、公园设计的角度对明城墙的内外空间交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从规划的层面、而从规划的层面、从城市设计的角度以及生态学的角度对公园的研究较少,或还没有涉及到。横隔在玄武湖和紫金山中间的明城墙的划一直是南京规划讨论的热点,希望最终明城墙的规划能给热爱这这座城市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参考文献:1程丽.城墙景观浅议.大连教育学报,2001,172王肃.我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J,文博,2004(6)3邱冰.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4茹雷.城与墙城墙的功能与意味转化.硕士论文.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65程健.领悟空间,安徽建筑,200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