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2241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抓住共性与差异性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爱说爱闹,无所顾忌、敢想敢说。但也不泛个性沉静、胆小怕事的小学生。走在校道上,有些小学生见到老师就会热情洋溢地打招呼,但有个别的学生连老师的一声问候也会担心吊胆似的。如果教师既能抓住学生的共性,又能把学生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大可能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一、 抓住共性。抓住共性,首先关心鼓励学生。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方面来说,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你真行!你真聪明!哗 ,你真棒!等等的赞美声,或有时就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也能

2、让学生信心倍增,注意力马上转向你,开始认认真真听你的课,或再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针对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在多方面奖励和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动力。教师可以在精神上激励学生,如,多用鼓励或奖励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或从物质上鼓励学生,如表现好的学生,给他一个奖章或一朵小红花,虽然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但因为有特别的意义,能得到老师的奖章、红花,学生们都很高兴。平时改作业时,完成得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我都会在他们的本子上贴上一两个小奖章,有些学生为了能多得到老师的小奖章,做作业的时候总会比别人认真一点。我也趁机把这部份学生做榜样,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3、。这些学生为了能树立起榜样,自觉性总会比别人强一些。此外、学生们还喜欢比赛,捉住这个特点,可以在课堂纪律,过关练习上,鼓励他们互相对比,让他们有个攀比的对象,无形中有个动力。比如有一段时间,部份学生的乘法口诀总过不了关,平时也不肯多花点时间去背,于是我又采用了小组比赛的方式,过关多的那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就多,而且每天都把结果公布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无形中总会有些压力,平时几个总是爱玩不爱学的学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也开始努力过关。1老师不要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

4、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数学。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数学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

5、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抓住共性,还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数学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

6、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2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数学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数学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

7、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数学歌曲,数学游戏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

8、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数学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 重视和发扬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

9、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3继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 ,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在平时的练习我通过都会设计几种层次的练习,由易至难,让学生

10、一层层掌握,不同的学生让他们掌握的层次也不相同。这样教师既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部份中下生的自信心,还能杜绝部份优生会存在“吃不饱”的现象。针对个别特别差一点的学生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此外,在课堂上尽可能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答案,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注重联想、想象力的培养。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不同的学生本身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些差别不大,但也不外乎有些是特殊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绑在一起,齐头并进,这也是不现实的,但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个体差异的辅导,这样做有时耗废大量资源的同时,收效也不大。总之一句话,因材施教,抓住共性,尽可能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个性差异的辅导,使其在遵循集体守则的同时,又能将自己的个性之花盛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