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106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摘要】:唐时期统治者采取的羁縻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政策。本文试从唐代以前历代中原封建政权经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入手,结合唐初民族政策变化来加以分析,总结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其政策变迁依随时势的客观规律也给我们当今及今后制定民族政策以借鉴与启迪。【关键词】:羁縻政策 唐王朝 施行情况 影响Theory of Tang dynasty to minority Juno bossed policy【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rulers take the hereditary chieftaincy policy

2、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is a national policy. This paper from the tang feudal regime in zhongyuan before JingLve surround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ethnic policies of early tang dynasty, summarizes the chang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olicy, the policy c

3、hang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time for our futur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national policy.【Keywords】: Under its policy;tang dynasty ;Execute conditions;influence有唐一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团结和疆域统一,这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者实行一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对周边民族聚居地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这一制度是怎样确立的,本

4、文试从唐代以前历代中原封建政权经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措施入手,结合唐初民族政策变化来加以分析:一、羁縻政策及在唐以前的施行情况史记司马相如索隐说:“羁,马辔头也。縻,牛缰也。 (汉官仪) ,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 【1】 羁縻制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本性和民族观,将少数民族人民视作牛马,而把少数民族上层充作牵栓马的“络头”和“牛缰” ,通过这些民族上层使一些尚未能够实行直接统治和管理的少数民族,实现制度认同和社会整合,达到皇权一统理念与现实的统一。一些学者认为,羁縻政策最先起源于先秦的夏商周时代,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秦汉时代,还有人认为是在西周时代,其实纵观唐王朝以前

5、统治者对少数民2族的管理方式不难看出,这些实际上都是羁縻政策的体现。经过战国兼并战争的洗礼,秦汉王朝相继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开拓疆土、广置郡县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就命孟恬率 30 万大军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置 34 县,建九原郡,迁徙罪犯实边;派屠雎率 50 万大军征服南越和西瓯 ,置桂林、象和南海三郡。汉武帝 3 次出兵匈奴,在匈奴故地设置酒泉和张掖等郡。此外,两汉统治者先后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的往来。但在推行郡县制时,民族地区不设县而设“道” ,道的官员不叫“县令” 、 “县长” ,而名之为“道啬夫” 。西汉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

6、设立属国制, 汉书卫霍传云:“不改其国之俗而属于汉” ,故号属国。宣帝时,赵充国平羌, “置金城属国,以外降羌” 。 【2】这种制度无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族政权林立,因而各朝在民族问题上的措施也各有一套独具特点的制度。这一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纷纷迁居内地,众多民族杂居一起,中原许多割据政权都把保持境内的安定作为主要目标。对内迁少数民族实行以夷制夷方针,即以部落为单位妥善安置,由部落首领治理。如诸葛亮治汉中时, “皆以其渠率而用之” 【3】 ;北魏在僚人居住区设立巴州“以统绪僚,后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 【4】 。而北魏以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州级行政机构

7、中,任用少数民族为刺史,是为唐代羁縻府州制度之滥觞。隋朝文帝在位时,因国家刚完成统一,国力不强,又面临周边一些少数民族侵扰的情况下,实行以安抚与和亲并举。在东北,派韦冲为营州总管加以安抚投降隋朝的 4000 余家契丹人,颇见成效 【5】 ;在西北,命光化公主嫁吐谷浑头领伏允,实行和亲,吐谷浑“自是朝贡岁至” 【6】 ;炀帝时,随着国力的增强,竭力对外开拓疆域。在西方,出兵征服吐谷浑,调发戌卒,大兴屯田,实行有效统治。在东方,3 次出兵高丽,无功而还。总之,秦汉封建王朝通过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略,开拓了疆域,增强了周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的向心力,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

8、各封建政权对境内少数民族的经略,加深了民族融合程度,隋王朝尽管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把中原王朝势力扩充到西汉所经营的地区。这些都为唐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提供了条件。二、唐王朝羁縻政策的实施概况唐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之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政治相对稳定,统3治地域辽阔,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当时唐代生活的少数民族和部落主要有西突厥、吐谷浑、回鹘、党项和吐蕃等族,因此实行大一统的汉族政治统治这种政策不仅没有奏效,还激起了境内少数民族的的反抗和叛乱,严重影响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遽欲改其常性,同此华风,于事为难,理必不可。 ” 【7】 唐代统治者基于上述教训,为实现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少数

9、民族问题,实行适合当时少数民族实际情况的民族政策。贞观四年(630) ,唐太宗下诏讨论这一至关重要的“安边”问题,群臣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多数朝臣主张,把内附的突厥各部内迁到河南兖、豫一带各州县,“分其种落” , “教之耕织” , “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外之地” ,这样,一则有“加户之利” ,二则北方沿边有“常空”的安全地带。二是以李百药、窦静为代表的,主张突厥各部不迁离原地,当“因其离散”,按部署“君长” , “不相臣属” ,由朝廷在定襄、云中设都护府进行管辖。并对各部酋领“假以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 。这样, “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

10、 。 【8】三是以温彦博为代表的,主张仿效东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塞下”的办法,将突厥各部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并“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这样,可“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 ; 【9】四是以魏征为代表的,认为突厥“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主张纵还“故土” ,不接受其降附。这样,可“以绝乱阶” ,避免重蹈西晋时允许“胡”人内徙,酿成中原大战的覆辙。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内附各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河北北部) ,西到灵州(今宁夏境)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并参照李百药、窦静的意见,在突利原统治的地区,按部置顺、祐、长、化四州都督府。在颉利原统治的地区,按部置北开、北宁、北抚、北安等六州,并设

11、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分统这六州。唐朝的正州基本上都是由朝廷统一设立,其领地、户口、官员废黜都有一套完备标准的制度,但羁縻府州的设置却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1、由朝廷直接下令设置。这类设置主要依靠朝廷对外用兵,用武力征服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臣服唐朝。贞观四年平厥,唐太宗下令在厥故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定襄都督府及云中都督府;贞观二十年平薛延4陀,唐太宗北至灵武,会见内附诸蕃酋长;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府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鹿州,契芯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蹄林州,白霖为寞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10】 唐高宗显宗显庆四年,又在石、

12、米、史、大安、小安、曹、拨汗那、北拨汗那、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个。以上所列羁縻州府都是由朝廷直接下令设置的。2、由朝廷派出使节用招抚的方式设置羁縻州府。这类羁縻州府又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派使节到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然后报朝廷批准承认,这种情况主要有王名远和董寄生两使节在西域设置的羁縻州县。第二种是将地方豪强大姓控制下的领地纳入朝廷管辖之下,设成正州或者羁縻州府,这主要有剑南、岭南、江南三道。武德五年,李靖“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遣子弟来谒,竭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林总管。 ” 【11】 按新唐书地理志载,

13、岭南道有 73 州,一都护府,其中一些正州和安南都护府是唐高宗以后陆续设置的,而 96 州中有一部分应该是羁縻州。第三种情况是少数民族首领自行请求朝廷设置羁縻府州,如云南白蛮酋帅王仁请求朝廷赐羁縻府州就是一例。3、利用武力征服,由军事首领在征讨中设置。这类羁縻府州主要有唐高宗时苏定方,李绩讨平百济、高丽,就地开置府州。显庆五年八月,苏定方平百济, “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万。乃析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长治之。 ” 【12】 以上充分说明羁縻政策自出现后就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之一,唐王朝羁縻政策的实施也不例外。三、唐王朝羁縻政策得以实施的

14、原因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论及唐代民族关系时曾有“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说:即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外族有关,其它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外族之灭亡或衰弱,其间相互因果虽不易详确分析,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遂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及利用其机缘,或坐承其弊之害,故观察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揽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然后三百年间中国与四夷更叠盛衰之故得明瞭,时当唐室对外族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盖中国与其所接触诸外族盛衰兴废,常为多数外族间之连环性,而非中国与某甲外族间之单独性也。 【13】 可以看出任何政策的形成和产生,5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需要

15、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唐王朝羁縻政策的实施也不例外。思想基础1、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之上,而这种基本认识就是民族观。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集团因为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地位不同,代表的利益也不同,在对待民族、民族问题上,就有不同的民族政策。正如斯大林所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各个不同的阶级出现在斗争舞台上,而且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并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这就要看它是由哪一个阶级提出和在什么时候提出而定。【14】 ”简单来讲,就是夷夏观。在我国历史上就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16、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局面。这种夷夏观的文化模式恰好是以人性论作为自己坚实根基的。2、其次,是“德治”和“仁政”思想。 “德治” 和“仁政”是中国历代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论在政治上体现。它作为贯穿传统政治的一条主线,其影响也波及到羁縻政策。 “德治”和“仁政”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很早,早在易经中就有这样两个主要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15】 这里面宣言的就是一种“大我精神”和“大我境界” 。由此要求统治者一方面要宽容并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威服远方,以我为圣而自踞。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首倡“德治” “仁政” ,但并不完全反对武力征讨,反对的只是残暴和滥用武力,对于用以威服远方的必要武力还是赞同的。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羁縻政策时,统治者大都采取德惠和威服并举的策略,不管是偏之以威,还是偏之以恩,都是“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