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9810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王景英,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作者简介 王景英(1949-), 女,吉林长春市人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梁红梅(1977), 女,山东曹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强调反思和批判精神、反中心和提升非理性、倡导多元化的方法论和提倡对以及淡化价值判断是其显著特征。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许多教育学者开始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笔者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有关思想的观照,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引发的对当前教育评价研究有

2、关问题的思考。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反思;对话; 定性研究;多元化一后现代主义原来是一种以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主要成分是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1(P256)。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用来指称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等诸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现在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 60 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取向与基础、思维方式等为基本特征,以新的话语和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2(P2-4)解构主义加入后现代主义行列后,后现代主义发展为一种遍及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

3、教等领域的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由于反现代性的程度不同,后现代主义复杂纷呈,区分为不同的理论群落,不同群落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各异。但也有其共存的思维特征,即反思现代性、多元思维和否定性思维,其理论倾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modernity) 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中心主义等。李奥塔在其后现代的知识状况中说:“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用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而“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3。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 ,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

4、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机制的合法性本身也需要合法化来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为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中心地位。工业文明以来,主张

5、人类中心,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进行批判,打破中心权威,他们认为把人与自然彼此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消解主体性。他们反对认识论程式上的主客对立,提出人不是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实体,人是世界的成分。因此,他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后现代主义反对“自我中心论”,批判现代世界观是个人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我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解构主义的研究工作动摇了西方哲学理性中心主义的合法性,摧毁了现代主义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从根本上消除了终极价值的可能性,粉碎了人们对统一性、

6、整体性、中心性和绝对真理的信仰。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理性殒落”,“非理性应该提升” 。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它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建构非理性的主体。如阿兰、图雷纳主张主体是一个曾在性、情感、政治和心灵上有积极表现的主体。而理性主义框住了思想本身,将自然和科学的方法搬到哲学中来,视为惟一正确的方法。斯宾诺莎说:“我将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我考察面积和体积一样”4(P90) 。非理性主义批判理性所推崇的实证主义,认为理性逻辑的框架只适用于僵死的无生命物质,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

7、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与者、关心者。3、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后现代主义拒斥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向度的。所谓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特定立足点,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分析特定现象的有利位置。每个人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有所取舍,不可避免地受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兴趣等的影响。同时,没有哪个人的视角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如韦伯等人所

8、说的: 一切关于现实的知识都来源于某个特定观察点,一切事实都是由人们建构起来的解释,一切单一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5后现代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克服从单一理念出发观照世界的作法 ,宣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提倡“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号召“怎样都行(anythinggoes)”,允许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将人类从传统方法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方法群落。4、推崇对话,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后现代主义采纳、吸收了分析哲学、当代释义学以及法国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以语言范式取代了以往的意识范式,从认识主体和意识内容的研究转向

9、语言学的讨论,讨论主体群之间的活动及关系,赋予不同的话语以平等的权力。后现代主义强调一种语境体验,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他们认为对话是解释者与解释者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对话中的对立面不是次要的,他们的个性和境况对于任何一个肯定的结论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若要让对话中的真理真正显露出来,对话就不应该受主谈者的主观武断所影响。向真理开放需要的是一种无知的态度博学的无知,它要求对话者在向真理开放的过程中时时省察自己,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后现代主义认为,好

10、的对话者应该是一个不断推动我们去反思我们在真正说着和想着的是什么东西的人,一个不断提醒我们转过来探究反思种种情况和条件的人,应当不断推进对话的深入。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性、同一性和确定性,高扬事物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和反对统一现代理论。与此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无秩序的,非连续的,没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又无始终,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不确定状态。另外,后现代主义还主张取消价值的判断,恢复价值的平面性,赋予不同的话语以平等的权利。后现代主义主张文化多元化,尊重非己文化,赋予不同文化以平等的地位,相信每一民族都有选择和

11、拥有自己文化的权利。他们认为社会中实际存在多种合理性的价值系统,一切价值都全然平等,“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意义建构”6。对后现代者来说,“如果现实只是一种语言性的约定俗成 ,那么意义和知识都只能是相对的。 ”6。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思维角度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理智的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教育研究。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子系统,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影响,同时也给予教育评价研究以方法论的启示。1、教育评价研究要倡导反思、批判的思维模式反思和批判精神是任何一个学科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我国,教育评价作为一门新兴

12、学科更是如此。教育评价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的历史较短,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式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更多的是一种拿来主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是把国外的方法和理论拿来,而没有进行本土化;二是把自然科学、数学等别的学科的方法论直接搬进教育评价的研究领域。另外,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惯例,重复着前人和传统的研究方法,没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因此,教育评价研究者要具有反思、批判精神。一是对目前的教育评价研究现状要有一种批判、反思的态度。包括教育评价研究的水平、方法、模式,与别的学科研究之间的差距;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研究的差距; 国外研究成果可借鉴和学习之处;本身已有的成果、缺陷和不足等。通过对已有成

13、果和不足之处的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推动教育评价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教育评价研究者要反思、批判自身。教育评价研究的状况和水平如何取决于研究者的水平,尤其是新一代的研究者的水平。为此,研究者要不断反思、批判自身,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迷信,不要迷信前人的“树阴”,不要迷恋权威。对已有的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观点要持批判、置疑的态度,要敢于否定,证伪。对自己的观点也要质疑,批判本身就包含有一种肯定。因此我们要敢于依据时代特点,对阻碍和滞后教育评价研究不合理的东西提出批判、质疑,批判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只有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批判、反思,教育评价研究才会生机勃勃

14、,否则,会是一潭死水。2、重新审视定性研究和模糊评判教育评价中方法论的转向是逐渐进行的。在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程中,最初的教育评价是简单的定性描述,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人文色彩比较重。80 年代引进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和西方的标准化测验以后,定量评价代替了定性评价,实证化方法垄断了整个教育评价领域,一切用数据说话。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定量研究的方法更是极力推崇,把教育中的一切现象都力图定量化,给出一个数据,以便于对它做出分析和比较。如系统分析评价模式,它要求评价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能证实的,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计算机技术等。此模式的提出

15、者认为“明确性是系统分析的最小公分母,在分析中使用的假设和判断准则必须是具体的,对于不可比和不确定的资料要仔细地加以清除。 ”7(P375)在此模式中,客观化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评价的对象成了没有任何主观性的纯客观现象,评价者只要掌握了评价和统计分析技术就可以了解、认识它的一切。8量化方法具有准确、高效、说服力强、易操作等优点 ,但教育是人人系统,是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它存在可以量化的客观现象,同时也大量存在不可量化的主观现象。人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个体态度、情感、观念等变化是无法进行准确量化的,所以完全的定量研究对教育评价研究来说

16、是不合适的,这种纯粹的理性工具不能完全符合教育评价的需要。所以需要重新审视定性研究的方法,从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应用。定性是定量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定性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定量,而且定量的结果还要靠定性来解释,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辩证的综合分析,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后现代主义提倡非理性所提出的定性研究,正是基于理性完全定量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现在所说的定性研究,如当前教育评价领域所提倡的质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定性研究,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系统,它要采取新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实证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寻求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点。质的研究方法更多强调对教育过程和参与者体验的研究与评价。另外,教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研究对象很多没有明确的外延,难以精确化,如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教育效果的主观性等。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会越低。因此,教育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