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9760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内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可驯化吃食配合饲料)1、细鳞斜颌鲴:生长特性:野生中小型鱼类,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极快,自然水体中,当年孵化鱼苗到年底可达到 23 两,第二年一般可达到 11.2 斤左右。天然水体中最大个体可达 60 厘米。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一年四季均能生长,是既适低温又耐高温的鱼类,是各种鱼类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这是黄板刁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移植与养殖的最大优势。水温 1535是最佳生长期,最适生长水温 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食物食性:刮食性鱼类,用上下颌的锋利角质边缘刮食底泥和着生藻类,苗期以浮游生物为食;食性有明显的更替过程,随着鱼体长度的增长,腐屑和底泥在肠

2、管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成鱼可占食物总量 90%以上。饵料特殊,不与主养经济鱼类争食,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养殖方式的改变,又能改换其它的饵料,在038水温均能正常摄食,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配合饲料。食物食性:刮食性鱼类,用上下颌的锋利角质边缘刮食底泥和着生藻类,苗期以浮游生物为食;食性有明显的更替过程,随着鱼体长度的增长,腐屑和底泥在肠管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成鱼可占食物总量 90%以上。饵料特殊,不与主养经济鱼类争食,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养殖方式的改变,又能改换其它的饵料,在038水温均能正常摄食,池塘养殖

3、可投喂糠、麸、配合饲料。养殖特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群栖性。生长快、食性广、饲料来源广、抗病能强和容易捕捞的特点,可在水库、湖泊、池塘养殖。也适合在堰塘和精养渔池等小水面养殖。鱼种投放的规格越大,鱼生长速度越快。精养池塘在放足“四大家鱼”后,2每 1 亩放养 300400 尾左右的黄板刁冬片鱼种,在不增加其他饲料的情况下,年底出塘时可长到 8 两1 斤。而在瘦水山塘中,每 1 亩只能放养 150200 尾左右。食性强,摄食范围广,生长速度比其他鲴类鱼类快。池塘单养更能取得高产。精养池要求水深 1.5 米以上,彻底消毒、清塘,确保野杂鱼不入池,并施足底肥。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在 10 厘米以上

4、。饲料充足,生态条件好,每 1 亩产量可达 14001600 斤,一般产量也可在 1000 斤以上。经济价值:肉质厚实,含肉量高,肉质鲜嫩、味美、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营养价值高,长期食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银鲴、细鳞斜颌鲴和黄尾密鲴外形较相似:体长稍侧扁,头小而尖,眼侧位,口近下位,口裂呈弧形;背鳍末端不分支鳍条为硬刺,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和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肛门靠近臂鳍。主要区别:1)、细鳞斜颌鲴:从腹鳍基末到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无色斑。2)、银鲴、黄尾密鲴:仅肛门前有一小段不明显的腹棱,鳃盖后缘有一桔黄色的斑(圆吻鲴见下图) 。3)、银鲴:个体较小,体

5、色银白色。4)、黄尾密鲴:个体较大,体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从上述外形特征可明显区分这 3 种鲴鱼。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2、胭脂鱼:1)、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 1.62.2 厘米时,体形3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 4.7 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 1228 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 2.5 倍。成鱼期体长为 58.498.0 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 3.4 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2)、体色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 2.78.2 厘米,呈深褐

6、色,体侧各有 3 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生活习性: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生长特性:一般 6 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 10 公斤左右。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生长较快,1 龄鱼体长可达 200 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 1520 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 3

7、0 公斤。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3、赤眼鳟: 生活习性:中层鱼类,喜欢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动。食性特征:幼鱼常在江湖沿岸浅水中觅食,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生长特性:生长速度稍慢,个体不大,3 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 22.5 公斤。2 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 58 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4区域产卵,间或也有在浅沙滩上产卵的。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

8、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较快、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4、白甲鱼: 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 1 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生活习性: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食性特征: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摄

9、食强度最大在 34 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 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 46 月,珠江流域为 23 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分布特性: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生长特性:生长速度较快,13 龄较显著,3 冬龄鱼平均为 37.1 厘米,平均体重达 2.3 斤,3 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 0.54 斤,最大个体达 13 斤。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5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

10、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5、倒刺鲃: 生活习性: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分布广,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45 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食性与生长特性:食性杂,宜驯养,生长快,个体大,1 龄鱼重 150 克,2 龄可达 500 克,3 冬龄的鱼已能长到 400 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 40 斤。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

11、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6、中华倒刺鲃:生活习性: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 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3 龄性成熟,亲鱼于 46 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食性特征: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生长特性:2 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 50 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6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注意:分布

12、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中华倒刺鲃颇相似。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 8斤三种倒刺鲃的区别: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者分布于长江水系。名称形态区别:1)、名称上的区别:光倒刺鲃别名称刺鲃,黑脊倒刺鲃,俗名称青娟、鲣中石捐、军鱼、青鳟、青竹鲩;倒刺鲃别名称锯倒刺鲃,俗名称竹八鲤、竹八鱼、竹鲤、青竹鲤;中华倒刺鲃俗名称青波。2)、形态区别:光倒刺鲃与另两种倒刺鲃的区别:前者背鳍末根不分

13、枝,鳍条柔软,不成为硬刺,侧线鳞 2026,体呈圆筒形,眼睛有一明显黄白色亮圈;而后者背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成为硬刺,后缘具有锯齿,体型略侧扁,侧线鳞 26 以上。3)、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的区别:前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侧线鳞 2630,后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侧线鳞 2832,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生物学特性区别:1)、光倒刺鲃:光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海南、台湾等长江以南水系。常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多石砾的中小河流,性活泼善游,食性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尤其喜欢吃食昆虫、蚯蚓等小动物,

14、驯养后可吃食人工配合饲料。当年鱼可长至尾重 100200 克,2 冬龄鱼体重可达 500 克。繁殖期从 5 月初至 8 月底,分批产卵。成熟年龄:雌鱼为 34 龄,人工培育条件下体重 1.2 斤7以上;雄鱼 23 龄,体重 1 斤以上。2)、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海南岛等水系,栖息于流水中,主食植物性碎屑及丝状藻类。经人工驯化,可吃食配合饲料。雌性 1 冬龄平均体长为203 毫米,2 龄鱼可达 276 毫米,而 3 龄鱼为 337 毫米,4 龄鱼为 403 毫米,5 龄鱼为 456 毫米,约 2.5 公斤,性成熟年龄为 5 龄。生殖季节为 46 月,产漂浮性卵。3)、中华倒刺鲃:中华倒

15、刺鲃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生活于流水环境,是底层杂食性鱼类,生活时不停地啃食生长在乱石间的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水生高等植物,也食菜叶、谷物等。所以,食谱广而多变,适于人工饲养。中华倒刺鲃的最初性成熟年龄为 23 龄。雄性 2 龄,体长 2224 厘米;雌性 3 龄,体长2630 厘米。在江河、溪河有一定水流速的水域中产卵。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7、泥鳅: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泊、稻田等软泥较多水体的浅水区,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除特殊原

16、因外,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泥鳅喜中性或酸性泥土。喜温性:适宜泥鳅生活的水温范围为 1530,最适水温为 2527 。当夏天水温超过 34以上,冬天水温低于 6以下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泥鳅都会潜到 1030 厘米的泥土中进行休眠。耐低氧: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泥鳅肠道的上皮组织薄而且微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当水温上升,尤其是在雷雨闷热天气时,由于水中缺氧,泥鳅便会垂直窜游到水面吞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8在水中缺乏氧气时,泥鳅能够进行气呼吸。泥鳅耐低氧的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种。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增产潜力很大,运输时也不易因缺氧而死亡。池塘密养的情况下,水中的溶氧低至 0.16 毫克/升,泥鳅仍能正常生活,其耗养量的 1/3 是由肠呼吸获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