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965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2008 年上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课时安排等,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介绍文章中,已有详细说明,本文恕不赘述。以下仅就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一简略说明。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 3 个单元、22 节正课和 4 节活动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时段:610 世纪(581-960 年,共 380 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二、主要特点: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

2、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国一样统一

3、,经济上像汉人一样灿烂,生活上中国一样安康”。为什么以“繁荣”“开放”为主题?而不以封建社会发展的隋唐时期相概括?(1)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强大。(2)开放是指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联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开放。同时,繁荣与开放是一体的,繁荣促进了开放,开放又推动了繁荣,终于使隋唐社会处在繁荣与开放的境地。(3)从前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为标准的。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4)现在是以中国

4、文明史发展线索为标准的。三、教学重点。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在文明史中淡化了阶级斗争和王朝建立过程。由此,隋的统一不是重点,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都不做重点介绍。隋末农民战争对于贞观之治的作用只要在行文中讲明即可。唐王朝建立与唐末农民战争亦不是重点,点到为止即可。关于对隋朝文帝与炀帝的评价问题。第课 贞观之治本课有三个子目,

5、即“唐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第课 “开元盛世”这一课有两个子目: “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

6、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课 科举制的创立第 2 页 共 5 页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关于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评价问题。课文后面的“活动与探究”第 2 题,2006 年中考识图题(与现在的考试制度的比较)均涉及此项内容。第课 “和同为一家”本课有三个子

7、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第课 对外友好往来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关系问题。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了解历史人物,必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总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要了解历史现象又必须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为,历史现象总是由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是由各历史活动连结起来的。本单元有很多历史关系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比如,有很多历史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玄壮、鉴真等等,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组。唐

8、太宗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善于用人、纳谏,实行了“贞观新政”,是一个历史事件;由此,在他的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是历史现象。武则天是历史人物;她改国号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历史事件;在她统治期间,生产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史称“贞观遗风”,这是历史现象。玄奘、鉴真和“遣唐使”都是人物和专有名词;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团”来华,都是历史事件;形成了“唐代中外文化开放与交流”的新格局,是历史现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都是历史人物;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事件;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汉藏密切关系,以至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历史现象

9、。隋唐时期有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按照课程标准指示:“评价唐太宗”是第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应是重点中的重点。“以遣唐使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是第二层次,也应加以重视。其他为第一层次,即最低层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孤立地、分散地讲解,以为它们是互不相干的,而应把它们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讲。这样就能抓住重点,一通百通。第、8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1)以曲辕犁、筒车为

10、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时段:9601368 年(400 年历史)。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二、主要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2)从地域上说

11、,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第 3 页 共 5 页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6)碰撞中给人民带

12、来苦难,(1113 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三、教学重点。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澶渊之盟”介绍了北宋政权与辽政权的建立,以及双方战与和的关系;“宋夏和战”介绍了西夏政权的建立以及同北宋政权的战与和;“金和南宋的对峙” 介绍了金政权的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以及在岳飞等抗金将领的领导下,南宋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金斗争。从三目的标题

13、上,我们可以明显认识到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在民族关系方面,既有对立和斗争,例如辽、宋、西夏之间的战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等,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民族关系发展问题。(1)民族关系发展是中国古代史中又一个重大历史现象。(2)南北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分立,民族融合。分立是指一种分化、分离,或分裂倾向。与这时期相符合。这一趋势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存在。(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结果是: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一个民族:汉族。(3)宋辽夏金时期的特点是:民族并立。并立是指几个王朝同时并存,不

14、分上下,最后被蒙古势力削平,出现了元朝。结果是:多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4)前者也有并存,但主流是融合。后者也有融合,但主流是发展。(5)“并立”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结果互相妥协、和解,维持相对和平。设置榷场,互通有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推动中原地区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南移步伐,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加快了民族融合。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评价。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对立和斗争。对岳飞的不同评价。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

15、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

16、过南方。(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奠定基础)(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8)原因:人口南移。政治中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安定。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有了先进生产力。(9)主要表现: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第 4 页 共 5 页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第一位。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占全国的 62.9%,北方占 37.1%。海外贸易发展,中国商人与 97 个亚非国家地区往来。(10)延续到现今。第 11 课 万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