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7919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写景抒情诗赏析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2. 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4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规范答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系的分析;3学会规范答题。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总结法、讲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诗言志。 ”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

2、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 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二、要点复习(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1想一想,理一理(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

3、、绘声、绘色等的变化。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对比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2辨一辨指出下列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2杨万里过杨村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解析: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解析: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

4、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解析: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陆游枕上作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解析:(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张 谓别 韦 郎 中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

5、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解析:想象(虚写) 、融情于景。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解析: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二)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景与情的关系)就景与情的关系看,任何借景抒情古诗,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交融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

6、效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情与景究竟是如何交融的,即景与情以什么关系形成交融。1想一想,理一理(问题)的情况有哪几种?(总结)分三种: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2试一试指出下面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3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作者触景生情,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李白送孟浩然

7、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解析: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解析: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尾联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情景相生)3辨一辨(问题)这三种关系究竟怎么区分?

8、(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或者“寓情于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融情于景 (有景无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情景相生(有情有景)。4练一练分别指出下面古诗景与情的关系。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9、。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解析: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倚杖水边”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触景生情)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解析:整首诗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是安史之乱后荒寂的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融情于景)悲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

10、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解析: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4解析: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以景结情)(三)景与情的内容联系1.理一理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1)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

11、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2)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2练一练说说下面诗歌景与情的内在联系。(1)孟郊登科后(乐景乐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

12、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2)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哀景哀情)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解析: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3)杜甫绝句(乐景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解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4)杜甫江汉(哀景乐情)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解析: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

13、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四)常见问答方式。1.理一理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1)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赏析(2) 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3) 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答题方法5先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1) 回答出某一种关系(2) 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 (有反衬关系的强调)2练一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 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4、。【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 分)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 。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15、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 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1)不能换成“对” 或其他词。用“ 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 “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