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760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古典文学名著及人文教育价值的实现初探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都会选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一部分“优秀”篇目 ,但是这些篇目在长期被冠以“优秀” 光环的情况下,是否符合现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标准,却是人们疏于思考的问题。但是这种被疏忽的问题恰恰在当下这个时代日益凸显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日新月异,中学语文教材是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飞速繁荣而且也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此基础上,重建人文精神势在必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角色担当起重建人文精神的重担。而中学

2、生作为祖国的明天,因此,在构建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更是不容轻视。语文教学更是以其教育性质的独特性担当起重建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爱护,体现出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中等学校课堂教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完整精神和和谐人性,塑造完满人格。中学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选择和固化的阶段,语文教育是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阵地,承载对中学生进行人文塑造的主要任务,同时中学语文教材又是古典文学名著重现和传播的主要

3、载体,对中学生精神文明的塑造至关重要。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名著内涵的价值取向与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息息相关。语文教科书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其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影响之大,是任何读物都难以企及的。所以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价值取向将比其他任何书籍更能影响人和塑造人。 中国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大抵就是一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而古代的语文教育大都与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哲学教育、政治历史教育以及社会的、自然的百科教育融汇在一起的。这些古典文学名著 是古代的语文教科书经千百年的演变而存留下来的经典。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作品。是世界

4、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其表现形式就有诗歌、散文、词、赋、曲等多种。语文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影响较大的就是古典文学名著,以往语文教材编者在选择这部分作品时,注意的是知识的呈现、学科的知识系统。而在这个世纪之交的语文大讨论中,这些传统的理念饱受批评,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教材方面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选取经典作品的时候,仍然只是注意呈现学科的具体知识系统,较少的考虑到语文教材需要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当今语文教材中有些价值取向不仅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而且也不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的价值观:1、中学语文教科书里有些课文中充斥着一种消极

5、避世的无为的处事态度,如庄子逍遥游 (高中第四册)描绘了这样一种人格:“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实是同指,他们凭借天地之道而遨游无穷之境,无所依赖,无所限, “与天为徒”而消融于自然。所谓无几并不是不顾及自我,二是物我两忘,泯灭天人,飘忽来去无所牵挂。既如此,就不会于尘寰有所作为;既无为,也就无功可言;而无功,名又何存?加上“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死生无变于己” ,总之,是非、功名、利害、生死一切都无动于衷,达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庄周的这种人格理想表现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其实质乃是为了破除仁义礼

6、法的羁绊,抵制社会义务,在“无己的”的名义下大大的张扬有己。儒、墨、法各家在谈论理想人格时,主张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体现在社会价值中。而“道家的庄周则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这种追求既有摆脱仁义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又有不愿意承担任何妨碍个人自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一面” 。这种价值取向实在是不可取的,现今的社会中我们要实现真正的个人价值就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另外,要做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以社会价值为主,学会舍弃自我价值。而不能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不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2、有些古典文学名著中

7、出现的以暴制暴的行为也被选入中学课本中。在当今的时代潮流中,这些篇章中的价值取向无法迎合当下社会的需求。 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两篇文章都是从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侯会教授曾撰写博文,提议从中学语文课本里拿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他的理由是“少年人血气方刚、易于冲动,思想尚未定型,是非辨别能力稍逊成人读多了水浒文字,难免要挥拳捋袖、跃跃欲试,后果不言自明” 水浒当年解禁是作为反面教材批“投降派”用的。 “这本书自身通篇标榜的是忠义二字。而既然忠又为何造反呢?忠的底限是不反皇帝。其路线是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而义的体现是什么呢?是

8、为朋友两肋插刀 而不问是非?” 1“菜园子”张青夫妻杀人越货兼卖人肉包子因讲义气而被众好汉认作同流。而李逵则更是杀人成瘾,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尤其是宋江等人为了壮大队伍,不惜逼良为盗,不惜借用他人名义滥杀无辜。比如为了逼反秦明杀死青州老少无数,殃及秦明妻小。为逼朱仝上山,李逵把由朱仝看护的四岁小衙内劈成两半,这等行为还有什么义可言?丝毫不讲宽容、仁爱,一讲报仇就要把仇人“一门良贱”包括丫头、伙计一同杀死,甚至还要吃仇人的肉。书中还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杨雄得知自己的老婆红杏出墙后便动用死刑割心挖干。这种价值取向对民间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对于缺少鉴别能力的青少年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9、。至于初中以下年龄的读者更是不宜阅读。3、爱情题材的选择过于偏狭,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 。人们一般认为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真正的爱情可以美化心灵,美化人生,从正面情感教育的立场看,应该加强爱情教育。悲剧性是爱情经典的永恒主题,不管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抑或是社会悲剧,也不管悲剧的根源主要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社会和他人,表达的都是人性的丑陋对人性的美好的现实摧毁或是爱情之痛对爱情之美的遮蔽。不管我们怎么选,我们也许可以发现爱情与激情的联系,却难以找到伟大爱情与美好结局的结缘。比如,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中国古代的戏曲传奇都会安排“大团圆”的结局,公子落难、英雄见弃只是他日金榜题名

10、、洞房花烛的铺垫,就连遭遇悲惨如梁祝者,生前不能做比翼鸟,死后亦可双化蝶。但所有的大团圆爱情故事,加起来还不如一部悲剧红楼梦震撼人心。如诗经里的卫风氓 、 邶风静女 、 孔雀东南飞 、 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 、李商隐的锦瑟 、柳永的雨霖 铃 、秦观的鹊桥仙 、温庭筠的菩萨蛮 、苏轼的江城子 、李清照的一剪梅等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的形式来描述爱情的。 “所以我们在爱情名作中选来选去,逃不开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不符合人类趋乐避苦的本性,尤其是不太适合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冀的少年。过多地用悲剧来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激起的不是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而是无尽的感慨和伤怀。 ”当教育者意识到了这种不妥后,没

11、有办法,只好将情感教育的题材又处理成社会问题教育的题材。作品不是净化人的心灵,而是深化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课程的价值取向便从情感熏陶走向认识论的思想启蒙。从而让中学生的脑海中有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一看到关于爱情题材的文章,无疑就会探讨当时的社会问题,而忽略对爱情这一美好的向往。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随着社会的变革、科学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创新。目前,新课程正在积极推进,然而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教育改革,就是用新的教育方式传授新内容的教育,或者是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改进师生关系,而忽略了内容和情感的交流,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忽略了在教育中实现知识、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12、。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创新,教材中的有些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价值取向与当今的时代发展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不太一致,甚至是相悖。原因何在?由于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程度不同,受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一致。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制约下,中国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弊病。文明发展的自我中心论、自我封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致命弱点。中国传统价值观这种自我封闭的性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中国人那种盲目自大的心理特征。 直到近代价值观才开始由严重的封闭性质逐渐走向开放。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一元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思想界的影响是很深

13、的。这方面的表现就是所谓“正统观念” 、 “经典意识” 、 “思想定于一尊”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发展,开始了由一元价值观走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法、墨、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成。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交融, 相反而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人、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随着中国文化的演进,现代的文化中包涵的价值取向却是一

14、种多元的价值取向,就像百川汇海一样,建立古今文化的合理互补的结构。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的价值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正在步入人权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个人价值进一步体现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凸显在价值选择方面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某些价值取向无法迎合当下社会整体价值的要求,对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起到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社会发展,就要更新老化的价值观念。古典文学名著中的那些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价值取向让位于新的价值选择、新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淘汰过程,也是新时期对中学生语文教材的整体要求。从语文教育传统的角度来看,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理论界一

15、直致力于把语文建设成一门科学,追求语文的科学化和语文体系的完善,在由重人文熏染向重语文运用的语文功能认识转向中,我们更多地考虑了选文的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选择经典时都偏重本国经典,力图突出选文的民族性,以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我国传统的文学、文化经典,其哲学基础主要是以儒教为主,兼容释、道等家,其核心是家族式的伦理纲常。所谓“儒、释、道,三教虽殊,总抹不得孝悌二字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就富有独特的伦理色彩。 ”所以我们编选时更多地考虑了选文的伦理价值,与其说是为了加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还不如说是因为经典作品中的偏重伦理价值取向是一个绕不过去

16、的文化存在。语文教育应是全方位的人格教育。要想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必须认识到中学课本中的古典文学名著有哪些被时代抛弃的价值取向,只有走出这个误区,将名著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结合起来,将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语文教育成为实现人的价值的一部分,成为中学生塑造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格教育才是完整的、有效的。当下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关于古典文学名著的选材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价值取向偏离的现象,这些偏离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古典文学的选材过程中没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老化的观念没有及时地清理,新鲜的价值没能迅速地注入,而中学教科书涉及到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又有直 接的关联,因此价值取向的偏离直接影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针对价值偏离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我们的教材编选者应该去除和修正那些消极、片面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发挥、保持古典文学名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