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5740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这

2、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

3、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 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

4、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集结了六十四篇短评的人,是王国维写词的心得,也是他

5、的艺术观之总结,文章虽短,但篇篇四两千斤,字字珠玑可贵,力可扛鼎。他用传统的词话形成以及反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是他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离别相思、宠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它是王国维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 ,模拟之作,是作者对宇宙与

6、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这也是我对人唯独钟爱原因。我喜欢他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欣赏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对人生不断探索的不懈精神;更羡慕他“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那份洒脱与自由。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手定稿 11,感慨颇多。尽管全部六十四则词话只是粗看,但仍不免在一些地方停下来留连欣赏,有时遇到作者的隽言妙语,恨不能

7、跳起来拍案叫绝。确实王国维是个大师级的人物,名不虚传。记得最早接触到这个名字是初中时候,遗憾地是对于赫赫有名的人间词话一直没能找来读读。自己本来对于诗词有着特殊的喜好,曾专门背过一本唐诗三百首,后来陆续读了部分五代词和宋词,再又回去读诗经。在古人诗词面前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能感觉分外亲近,似乎不是在读它们,而是融入进去,体会到诗人和词人的感觉。尤其是碰到好诗词时候,那种美感能让人产生忘乎所以的愉悦之情。不过这种愉悦有时候自己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而且对于表面的感性层次的审美当然也不够满足我的要求。于是有时候也会去读读诗评家、词评家的注释。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注评对于某首好词或佳句往往能够有独到、深刻、

8、令人叹服的评语,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感叹道这么好的评语是如何写出来的。但某些时候部分优势也正是部分缺点所在。那些注评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单个与孤立的角度,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阐释诗词为什么能及怎样才能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王国维的这本书人间词话的确是个例外,一个杰出的例外,它代表着古典美学到近代美学的转折。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古代和近代的诗词评价中也出现了一些例如类似于“气象”“意蕴”“意境”的概念,但我们很难梳理出一个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拿它们与王国维在书中所提的“境界”说相比,就能看出很大的不同。首先“境界”这个词提出来就显得不同凡响,细细揣摩其内涵,我们不能不佩服王国维的思维之广、眼界之高以

9、及修养之深。思来想去,似乎也只能“境界”这个词才能解释与概括词之所以能产生美感以及美感的大小之分的原因。其实汉字的魅力就是这样,当用一个词语形容出你所想说的,再换一个词就很难准确重现之前那个词的含义。王国维在几则词话中也提到这个现象。第一,王国维喜欢用些专门“术语”来评价词人和他们的词。例如在手定稿第十一则中:“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王国维一向对南唐词人冯延巳(冯正中)比较偏爱,对温庭筠(飞卿)则不那么喜欢。他在人间词话中很多地方都高度评价冯,可以说不乏溢美之词。这一则中,当张惠言说温庭筠词“深美闳约”之时,王国维表示不

10、赞同,认为这个评价只能适用于冯延巳,其他人根本都称不上这个词。而且对刘融斋评点温庭筠的“精美绝人”,王国维甚至认为只是“差近”。可以再看一个例子,手定稿第一十四则:“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对于晚唐、五代三个标志性的词人分别以“句”“骨”“神”三秀评价。短短的三个词已然显示出作者对于温庭筠、韦庄、李煜高度宏观把握。读温庭筠的词,确实能感觉词句秀丽明洁,故称“句秀”;韦庄的词比较疏淡、清丽,故称为“骨秀”;而对于评价极高的李后主,王国维将其高置于温庭筠、韦庄之上,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一个“神”字形容确实很

11、传神,体现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特点把握。第二,王国维专门点到几首词里正因为一两个点睛之笔,才使得词“境界全出矣”。例如手定稿第七则:“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则评语已经广为人知,“闹”和“弄”这两个字化静为动,非常贴切,让整首词一下子生动起来。设想如果换成另外两个词,恐怕整首词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再如手定稿第二十三则: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写尽春草之魂者也。这则评语对“细草湿流光”倍加赞赏,其实关键词就是“湿”字,把那种细雨霏霏之下的春雨摇曳的场景完美勾勒出来

12、。虽然是恨别诗,却能让人浮想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美景,越是琢磨就越能感受那种气息。从这可以看出,王国维在对于词的审美方面非常注重细节,即用小词来突显大境界。而往往审美之时,人们的第一感觉是从宏观角度去欣赏,以大的物来“造境”,其实小处的“写境”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王国维提出的“境界”一说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深得中国文化实蕴。他生于清末大动荡的年代,能饱读诗书实为不易。不仅如此,他还走出国门,留洋海外,学习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尤其是对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深有所悟。这种横跨中西文化之间的经历让王国维能游刃有余地引进西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从而提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境界”美

13、学说。正如上文提到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六十四则虽然看起来有些散乱,似乎只是只言片语的心得体会。但当我们看完整本书,很明显就能梳理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首先开篇第一则作者提出了评判词的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紧接着对“境界”进行多角度,仔细分析文本,我们能发现似乎王国维有某种倾向性,例如他在好几则词话中高度赞许陶潜的田园诗,认为不留痕迹,境界高于一般的诗词。但王国维马上在第八则中补充阐释,境界不分优劣,只有大小。可见作者还是比较严谨的。那如何去断定境界大小呢?王国维陆续在几则中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隔”与“不隔”之分。例如第

14、三十六则: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雾里看花之恨。王国维就是他提出的这些标准去评判词的境界。平心而论,词作为一种流行民间的大众文学,一般人往往比较喜欢那种直接明了而不是咬文嚼字的作者。“不隔”说起来似乎就是写大白话,但是并不尽然。它需要的是质朴美、真实美,能让人进得去,还出得来。之后的几十则词话,王国维用他的“境界”说去一一点评述说,从诗经、唐诗、五代词、宋词、元曲再到清代词,就像一部简明而不简单的文学史。这样一看,确实人间词话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部头论述。虽然字数不多,但其在美学史上、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可估量。从

15、他开始,中国近代美学逐渐起步。最近淘到了一本人间词话,复习之余拿起来一读,真是大有裨益。一直以为,诗词是两种口味,对不同体裁的偏爱也是很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我大概也是在懂事些以后才觉得宋词美的。正如静安所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我觉得,内容比形式重要,境界又比内容重要。曾经很长时间我很喜欢花间词,所以对温飞卿和韦端己的词很爱不释手。但始终像是少女怀春的小心思一样,对它的偏爱不会持久。毕竟,它思想阶层的共鸣还是少了。王国维最后定稿的人间词话还是围绕了“境界” 二字,这既源于他的人生际遇和文学造诣,也当然是道出了遣词造句的内涵。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为人龌龊的人,纵有才华,写出来的东西

16、也会少些什么;境界高的人,即使寥寥数语,也可以荡气回肠。这次读到王国维自己的人间词,还是有不少让我很惊叹。寂寞人生寂寞词,浅浅的情绪埋伏在字里行间,很隐晦,又很真实,每每读到有共鸣的句子我都会不由地发出感叹。很久以前在文学杂志上读过一首浣溪沙,至今仍记得“本事新词定有无,斜行小草字模糊。”而这首浣溪沙。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轻别离。梦回酒醒忆平生。“这首词的下半阙就像是自己一段感情生活的写照。有时候,我会觉得词和人生是一样的,如果欠缺精神交流,不自觉地会觉得孤寂。所以,有些朋友,有些人,注定和我只会像萍水相逢般偶遇继而分离,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说得不光是政治家的结盟,更加是生活中的交往。如果你我清楚这点,怕是也无需遗憾。“已知年华留不住,那知恨里年华去。” 人生苦短,好好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