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4285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龙水二小 周红春“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利支撑,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因此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

2、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这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一个好的情境会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二、体验感知,清晰表象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

3、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首先是在体验中感受。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 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其次是适时地比较和分类。 “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

4、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于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我把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摆上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再次感受 3 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三、动手操作

5、,自主探究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

6、高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

7、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真是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