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9404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0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八大山人潘天寿崔如琢写意花鸟传承变革初探纵观中国绘画史,花鸟画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以着色艳丽精巧,师法五代徐熙,黄筌和两宋院体的工笔重彩画;另一种以水墨写意为主,间染赭石,花青的写意花鸟画。写意画一派的佼佼者,八大当属其中。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大画家,明亡后,披发入山,为僧为道。一生主要从事绘画,尤以大写意花鸟最具特色,笔墨简单凝练,形象通过变形,夸张成为他笔下特有的艺术形态,表现的则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八大的绘画构图强调奇,险,空。奇在以少胜多,笔简意賅:险在危石欹斜,一石一鸟居高临下:空在巨帧大幅只有一石一鸟。画面知白而守黑,神情毕现。齐白石曾有“青藤雪个远凡胎

2、,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之句,对八大敬重备至。简化天然的外表,抓住事物的内在特征。八大山人把事物画得简而又简。当代著名画家罗工柳曾经拿八大的画与西画比,一个繁得厉害一个简得厉害,一个非常实一个非常虚,一个以浓重见长,一个以淡泊取胜,一个更加冲动一个以静取动。八大山人把事物画得笨而又拙。画树干枝少叶,画石丑怪嶙峋,画蕾孤独一朵,画荷伤残一片,画鱼画鸟多白眼向天,其鸟造型独特,或蹲或卧,无精打采,画面冷气袭人,气氛萧条,流露出一股不可遏止的怒气。如果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八大的亡国心情,我们可以感觉一种悲壮的拙朴美,这种美足以撼人心灵。傅山论书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

3、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 ,可以作为八大画风的最好诠释。八大还善于用滚笔,转笔,运笔用墨,枯湿浓淡,播为天籁。 “国画之长处,在运笔,用墨,收放,浓淡之间。 ”(林语堂)在八大的眼里,只有用如此笔墨,如此造型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冠中曾发表短文笔墨等于零 ,开宗明义:脱离了具体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认为技法永远服从于感情。八大正是通过这种既简又拙的笔墨技巧,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心情。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潘氏擅作意笔花鸟,山水,兼作指墨画。潘氏的中国画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早年师法石涛,八大与扬州八怪画风,创造出沉雄奇崛,苍古高华,浑朴简扼,

4、 “一意孤行”的面目,吴昌硕赠诗有“天惊地怪见落笔” , “寿乎寿乎愁尔独”之句。潘氏的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造型概括,风骨遒劲。运笔果断而静练,强悍而有控制。如垩壁漏痕,拗铁折釵,具有雄健,刚直,凝炼,老辣,生涩的特点。善用浓墨,泼墨间用焦墨,破墨,苍茫厚重,枯湿浓淡均见笔力。设色古艳,清超绝俗,不以自然色相为囿。章法结构极为坚劲严谨,出奇制胜,在绝险之中见平稳。无论苍松健翮,野草山花,朱荷老梅,巨石修篁,都有一种掘强的生命力,流露了作者刚毅正直的气质和豁达超逸的情怀。潘氏从小就爱画画,在旧社会里他创作并不多,总是画一些乞丐,老衲,幽兰,古松,以反映他的胸臆。这些画面

5、清冷疏落,画格超脱,恍如与世隔绝。解放后潘氏的绘画题材空前扩大,五十年代,画家几次去雁荡山等地写生。潘天寿说过: “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亦为吾辈无上粉本。 ”过去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草闲花,在画家的笔底下成了美丽的形象。潘氏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常接触牛,鸡,猫以及水田里的鱼和青蛙,画家对它们有特殊的感情。梅,兰,竹,菊以及松树,荷花之类,潘氏把这些传统的题材赋予了全新的寓意。枝干如铁铸,竹,以霸悍之笔写之,荷花,瘦硬而有精神,菊花不在是“黄花瘦”而是非常娇艳喜人。花鸟作品从奇处,新处着意。不因循守旧,不落陈套。鹰,鹫等站立在峭壁顶上,下临空旷大地,或眺望远方展翅欲飞,有“健翮欲翔云汉

6、外”之势。2这样更能启发人的联想。构图最讲究“虚”与“实” 。他说:“作画须会心于空白处。谚曰:一烛之光,通室皆明。 ”疏和密也是中国画常用的手法,他说:“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密不能见疏,无疏不能成密,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崔如琢:1944 年生于北京,1981 年定居美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曾执教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李苦禅入室高足。尤推崇石涛,八大,等的作品。崔如琢先生的画朴茂厚重苍中见湿,大气磅礴大巧若拙,个性显明,收放自如,无娇柔造作之态。画作取材甚广,尤以荷花,水仙,墨竹,鸡最多得意之作。在 2006 年 5 月 29 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

7、,巨作千山飞雪图以 1500 万港元成交,创当代国画家单一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如果说八大山人是水墨花鸟写意的祖师爷,那么潘天寿就是其最有成绩的继承和发扬者,并且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潘氏意临八大的作品中,总是要款题诸如“临雪个僧未能似” “背临个山僧”等字样。他在继承八大画鸟白眼向人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用画笔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创作理念的原则下,潘氏笔下的鸟更加显的坚强,给鸟加入更多的理性思考,让鸟的形象强悍有力,不可阻拦。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正是这种“强其骨”的画风,奠定了潘天寿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显赫位置,使他的作品在近年拍卖会上的价格一路攀升,成了藏家追捧的目

8、标。另一方面,潘氏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譬如,解放后他画鸡也和过去不同了,如“新从邻社所换得之优良品种” (见画鸡题跋) 。一只秃毛鸡脚上系着旧草鞋,以防新换的鸡走失。这样的场景在人民公社处处可见,画家是有心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才能有此画作。此外,象抱雏的小鸡,阶前琢苔的小鸡,都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潘氏对构图也有精湛的研究,有独特的创造。他在构图上讲究气势,常采取直线交叉,取井字形布局。非常注重四边四角的布局,这种布局往往把主要对象放在边角上。他说:“画事之布置,须注意四边,更须注意四角,山水有山水的边角,花鸟有花鸟的边角,人物有人物的边角。 ”潘氏在构图上讲究气势,力求神完气足,这正是他继承

9、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地方。他说:“置陈步势,要的画内之景,兼要的画外之景” 。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方法。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潘氏认为:“从一笔到千万笔,要一气呵成,疏疏密密,整整斜斜,缤纷历乱,要相就相让,相辅相成,连成一气。 ”他用笔和构思一样,非常严谨,笔无妄下,下一笔有一笔的用意,每一笔下去,不仅变化丰富,而且每一根线条,也都骨力雄强。在用墨方面,潘氏也极讲讲究, “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 ”在用色方面,主张画家要表现自己的感情,爱好,形成自己的用色的风格,不要拘泥自然的颜色。 当代

10、画家崔如琢是八大山人和潘天寿两位大师的集大成者。八大表达的是一种悲壮的孤独美,潘氏表达的是一种强硬的骨力美,而崔如琢却是介于二者之间,还多了一些现代人文理性的思考情趣。譬如蕉荫图 ,鸡不在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更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思考,在和平年代人们的闲适与幸福的情趣。 育雏图更多地关注人们的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画理,画法,画风方面,崔如琢都已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八大潘天寿崔如琢,我们应该从中思考点什么呢? 一.要有原则地学习继承传统技法。 “师心不师迹” , “借古以开今”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们就必须重视它很好地整理研究

11、它,但继承不是目的,继承前人,目的是为了革新。继承是手段,重点是革新。潘天寿在学习八大造型上的简洁洗练,不落窠臼,而又化圆为方,变为飘忽流动的意趣,而为沉雄恒久的铸型。他把古人技法融于自己的个性之中,去为自然传神写照,正如黄宾虹所说的“取诸家之长皆己有,而存面目之真不与人同”的最上乘的学习传统的方法。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3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廖若星晨耳。 ”这段话揭示了常与变,承与革的辩证关系,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去实践,革新中国画的伟业定能取得辉煌成绩。二:坚持发展观的创作理念

12、,以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创作粉本,使中国画的创作更具时代特色。崔如琢的作品可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关注时代,贴近生活,追求卓越,赶超前贤。立意拔古脱俗,意境深邃宏远,布局疏密适当,笔墨气韵融洽。在平淡中见奇特,于普通中见超脱。留白处更具匠心,题款印章的运用为作品增添光彩。三: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不能要求艺术同生活事实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一步。夸张与变形,在文学里被称为“越轨”与“出格” 。生活中的越轨行为应该受到遣责,而艺术上的越轨笔墨常常能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相反皆相成也” ,个中道理,值得参悟。八大通过变形与夸张,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的八大” ,也是“世界的八大”,其风格独特,让世人瞩目。当然变形与夸张,也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任何脱离生活的创作手法都是空洞和无味的。综上所述,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几代甚至是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艺无止境。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国画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共同努力。(段均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