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924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咏史看左思的情感变化 摘 要:左思是西晋太康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他以咏史八首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的新体制,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 ,继承了建安风骨。读咏史对左思的了解胜过读 晋书左思传 ,这八首诗并非一时所作,它反映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情感的复杂变化。从前期的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到中期的对仕途感到担忧,再到最后对现实完全绝望走向隐居,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关键词:左思;咏史八首;感情;变化;复杂出身寒门的左思,以其倾尽十年心血的三都赋在文坛上引起轰动而受时人注意,更凭借咏史八首名垂千古。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左思奇才,业深覃

2、思,尽锐于三都 ,拔萃于咏史 ,无遗力矣。 ”钟嵘诗品将左思的咏史八首列为上品,更推许“太冲咏史 ”为“五言之警策” 、 “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 。沈德潜古诗源卷七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古绝唱也。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说:“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实际上,左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自己的情感真实无遗的表现在了诗歌里面,咏史只是一个外壳而已。从这八首诗中,可以看出左思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前后所体现出来的复杂的变化过程。一、前期作品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

3、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晋灭东吴在太康元年(280),所以从诗中“左眄澄江湘(指东吴)”可推断此诗应作于灭吴之前。左思将自己立功的志向和雄心明确的反映在了这首诗中。诗的开篇展示了诗人少年博览群书,又以贾谊、司马相如自比,表明了作者强烈的自信。接着,又说自己虽然不是军人但熟读司马穰苴兵书,肯定自己文武全才。可以看出左思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负,他梦想施展才能,实现抱负,2当他为国立功后却又“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也体现了左思不慕容华,不图享受的人格魅力。诗人此时极力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有志青年,传达了左思渴

4、望施展雄才,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在咏史其三中,诗人借歌颂历史人物段干木、鲁仲连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从容不迫、排难解纷,却又不受爵禄、功成辞赏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前人的向往和为人的钦佩。当然不难看出左思是以段干木、鲁仲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身体力行实现立功为民的理想及功成身退的淡泊之志。泰始八年(272) ,左思的妹妹左芬以才被召入宫,左思随妹迁居洛阳。左思梦想着凭此机会能够施展才华,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左芬虽然入宫,但相貌丑陋所以并未受到皇帝宠幸,加之左思貌寝口呐,在西晋这样一个重视外表、风度、清谈的时代,左思很难受到重用。在咏史其四中,可以看出他在入洛之后,在现实面前也产生一些失望情绪,

5、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 ,他难以进入权力中心,但即使如此,仍不妨碍他对前景抱乐观态度。二、中期作品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郯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渺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在第五首中,诗人前半部分描写了京都之内贵族王侯们的豪华生活,“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更是表明了自己不同于王公贵族的身份地位,随后又自问“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还是不如离开这里,去追随隐士许由

6、的脚步,到千仞岗上抖落衣服上的尘污,在万里河流中洗掉身上的污浊之气。最后两句体现出了作者的宏大气势和坚定的决心,表明自己不愿和贵族们交往,想离开京城像许由那样过隐士的生活。在其六中,诗人此时引以自拟的,已不再是司马穰苴、鲁仲连等,而是荆3轲、高渐离这些悲剧英雄。他盛情赞美了荆轲悲歌慷慨、睥睨四海的英雄气概,“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门阀贵族的蔑视和批判。在其七中,作者罗列了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位贤相,他们出身寒微,由于门阀制度,只落得在草泽中生存,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高尚气节。“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暗含自己也是当世的奇才,却得不到重用,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历代都有

7、奇才名士不被发掘,但他们照样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名垂千秋。这其实是左思的自我安慰,聊以慰藉自己的苦闷心理,仍然相信有朝一日可以实现理想。从这一时期的诗作中能看出左思思想情感的变化,他已不再有当初入洛时的乐观自信,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前程感到了忧心。诗歌的基调也由乐观向上变得梗概多气。但是,他内心的自负、自尊,却并没有因为现实中的怀才不遇而消失,而是从反面去批判那些权贵者,表达对他们的蔑视和愤慨。此时,左思已加入了“二十四友”,但这也并没有使他获得他想要的,他的官位仍旧低微。长时间得不到重用,当然会使左思感到一些失望,但他此时还没有失去希望,仍对未来抱有一丝幻想。三、后期作品其二:郁郁涧底松,离

8、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前一首以“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地位的对比,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合理现象,激烈的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也揭示了西晋门阀制度的重大弊端,同

9、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作者以冯唐自拟,正与4左思一生遭际相合。当左思这样的文人遇到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时,满腔的热情只能无奈的冷却下来。诗中也明显反映出左思此时的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对功名的自许和期待又下降了一格,几近于绝望。在最后一首诗中,“笼中鸟”的意象正是映射诗人此时的境遇,他已是一个“穷巷士”,没有收入,没有储备,连亲戚朋友都日渐疏远他。孤寂困顿的诗人想到了苏秦、李斯,虽然立下大功但最后下场却没有多好,政治斗争的纷乱,仕途的险恶,终于让左思退却,想到了隐居,过一种平安知足的生活,做一个达士。此时,诗人已经对仕途感到了彻底的绝望,他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和希望,更是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10、,只愿“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到这个阶段,左思的思想和情感又发生了变化,他想通了,变得豁然开朗,走向超脱。永康元年(300), 先是左芬病死,接着贾氏集团的覆灭,左思在洛阳变得彻底无依无靠,最后终于走向归隐,在清幽孤寂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纵观这八首诗,始于“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终于“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从最初的志存高远,基调高昂,到对自己的未来心生担忧但尚存抱负,到最后的完全绝望,作者由积极入世到略感忧心,再到最后走向超脱,都体现了左思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其真性情的一面才真实无遗地展现了出来。左思深切地感到了时代的悲痛,体悟到一代士人的不幸和自己理想难以实现的痛

11、楚。他诗中所体现的的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也喊出了当时像左思一样出身寒门的文人的心声,所以他在诗中抒一己之情怀,唱时代之悲歌,为天下寒士鸣不平,这是时代的不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参考文献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刘文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林木阳.“左思风力”人格与诗艺的整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8)5高冲.论左思的“志”与“情”J.运城学院学报,2012(4)6房伊宁.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魅力诗人左思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7马素婷.简论左思一生的思想嬗变轨迹J.文学教育,20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