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920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产生的原因。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 19 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

2、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推进新课:情境问题 1:一、开眼看世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熟悉基础知识。学生填完后,相互交流,自主修正。人物 主要活动 著作内容林则徐魏 源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鸦片战争和以后,为什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异同?3、他们主要向西方学习什么?4、怎样评价向西方学习的新

3、思想?问题解答: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2、共同点是都曾翻译过西方的书籍,介绍了许多关于西方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林则徐是第一个主动认识到了解

4、西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人,是在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3、军事技术。4、进步性: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局限性: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拓展探究:阅读教材和材料三,思考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遇到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问题解答:1、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在中国和日本产生了不同影响。2、第二问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意在唤起学生多种意识。比如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培养忧患意识;努力学习,时刻准备,抓住机遇的意识等等,也为

5、总结新课打好基础。规律总结: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情境问题 2: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问题解答:“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

6、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问题解答: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规律总结:教师适当介绍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评价要运用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即站在正确立场,以史实为依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好说好,是歹说歹,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实事求是,客观评述。只有真实,才能接近真理。二是历史的观点。即把被评价的对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评论。要重视被评对象的阶级属性

7、,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三是辩证的观点。即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考察、分析被评价的对象。情境问题 3:三、维新变法思想合作探究: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一,思考、讨论: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郑观应提出了怎样的思想?3、郑观应的思想与冯桂芬的思想有何不同?4、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问题解答: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向西方学习的范围在扩大,特别是涉及到政治层面,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4、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

8、主立宪制度。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二,自己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物 著作 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结合材料三,概括总结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问题解答: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它引起的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

9、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 19 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情境问题 4:拓展探究: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合作学习:学生思考、讨论,写出答案。规律总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

10、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课堂小结:时间 背景 人物 主张 实践 特点 影响师生共同填写表格,学生交流后教师适当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掌握鸦片战争后到 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鼓励学生学会用表格法复习总结知识。学生阅读部分问题情境 1:材料 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 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 图志叙材

11、料 3:1842 年,魏源编成海国 图志,提出了著名的 “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 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魏源也成 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 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但是 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 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 25 版, 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 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问题情境 2:材料 1:所谓 “体” 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 用”

12、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 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材料 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 军也,都是 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 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材料 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问题情境 3:材料 1: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

13、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材料 2:名人名言:康有为: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 西强国,立 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严复: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 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材料 3:将知新报与当时中国报业水准, 知新报可 谓当时的优秀报刊。而 知新报与时务报相互呼应,发表维新言论 ,宣 传变法思想,与爱国救国的热情分不开。知新报除畅

14、销华南地区,更远销日本、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为昔日影响中国华 南风气的大报。即使在百日 维新失败后,其他维新派的报刊被迫终刊,而 知新报仍继续出版,乃当 时 中国唯一仍鼓吹维新变法的报刊。其意义不仅在于当代人物和社会思潮,而是更深远的激发后人对 国家民族的热情。由于 知新报所处的为澳门,独特的政治背景令言论上得以自由开放,在中国南方起了舆论先锋的作用,可以“言时务报所不敢言”。所以, 知新报为在中国新 闻史亦具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情境 4:材料 1:林则徐建议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 恶!“ 一派胡言”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

15、被扼杀的危险。材料 2:顽固派极为恼火,山 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表示反 对, 紧接着倭仁亲自出马,对奕此举大张挞伐,兴师问 罪。他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力言: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指出令学士、大夫学习制器之理,且用升官、银钱去引诱他们,这是重名利轻气节, “上亏国体,下失人心” 。倭仁尤其反对“奉洋人为师”,他质问奕:“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术,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材料 3:其守旧者,谓新法概宜屏 绝;其开新者, 谓旧片概宜 扫除。小则见诸论说,大则形诸奏牍,互相水火,有如仇雠。 山东道监察御使杨深秀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