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438699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韬三略完美原文加译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文韬文师第一【原文】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齐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译文】周文王将要出去狩猎,太史官编为他占卜之后说:“您这次到渭水北岸去狩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所得到的既不是龙,也不是螭(一种无角的龙) ,既不是熊,也不是罴,根据卜兆将会得到一个辅佐您成就大业的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用来辅佐您,并将惠及您的子孙三代。 ”周文王问道:“卜兆真的预示着这样好的结果吗?”太史编说

2、:“我的高祖史畴曾经为大禹(一说当为舜)占卜,卜兆预示会得到贤臣辅佐,后来果真得到了皋陶,当年的卜兆与今天的非常相似。 ”周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狩猎专用的田车,驾着狩猎专用的田马,来到渭河北岸一带狩猎,终于遇见姜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2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原文】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译文】周文王急忙上前慰劳并询问道:“您很喜欢钓鱼吗?”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乐,小人则以完成自己所做的事情为乐,我现在钓鱼的情况,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喜欢钓鱼。 ”【原文】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

3、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3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译文】周文王问:“为什么说钓鱼的情况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呢?”姜太公回答说:“钓鱼时要运用三种权术,正像君主收罗人才时一样。君主用高官厚禄吸引人才,就如同用鱼饵诱鱼上钩;君主用重赏收买人才,就如同用香饵诱鱼冒死来食;君主用不同的官爵职位授予各类人才,就如同用不同的诱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垂钓就是为了得到鱼,此事寓意很深奥,而且从中也可以参悟更大更深的道理。 ”【原文】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

4、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4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译文】周文王说:“我很希望听听这中间的详情。 ”姜太公说:“渊源深远,河水才能长流不息,河水畅流,鱼类才能生长繁衍,这是自然的情理。树木很深,枝叶才能茂盛,枝叶茂盛,才会结出果实,这也是自然的情理。君子志趣相同,情意相投,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就能共同筹划事业,这也是自然的情理。言语应对,这只是人们感情的外在装饰;而内心深层蕴藏的情感,才是事理的极致。现以我说的都是人间的至情之言,毫不隐讳,您听了会感到反感吗?”【原文】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 , 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

5、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其缗,人食其禄乃服其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 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 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 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译文】周文王说:“只要是具有仁德的人,都能够接受正直的劝诫,而不厌恶表达至情的逆耳之言,我怎么会那样(有反感)呢?”5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姜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明显可见,小鱼就会来吞饵上钩。钓丝粗细适中,鱼饵香美,中鱼就会来吞饵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厚,大鱼就会来吞饵上钩。鱼儿吞食了鱼饵,就不免会被钓丝所牵;人

6、享用了俸禄,就要臣服于君主。所以用香饵来诱鱼上钩,就可烹而食之;用爵禄来吸引人入仕,就可以使他竭忠尽力;以家作为基础而谋取一国,就可一举而得到那个国;以国作为基础来谋取天下,就可以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唉! 事业表面上看起来兴旺发达,绵延广远,但有聚必有散,终有衰败的一天;而默默无闻,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倒一定会光照四方,传之久远。多么奇妙啊! 圣人的道德无比高尚,见解超凡。多么高兴啊! 圣人思虑,是依据事物的规律加以诱导,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建立收揽人心的法则。 ”【原文】文王曰:“立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

7、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6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译文】周文王问:“建立什么样的收揽人心的法则,才能使天下人诚心归服呢?”姜太公回答:“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能够与天下人共享天下的利益的人,就可以取得天下政权;而想垄断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政权。天有四时变化,地有财货生长,能够与天下人共同享用的,这就是仁;仁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会归向那里。能

8、够免除人们死亡的危险,解救人们的危难,接济人们的急需,这就是德;德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会归向那里。能够与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这就是义。义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会赶赴归向那里。凡是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好仁德而趋向利益,能为天下人谋得利益,这就是道。道所在的地方,天下人都会归向那里。 ”7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原文】文王再拜曰:“允哉!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乃载与俱归,立为师。【译文】周文王接连两次下拜致礼道:“讲得太对了啊! 我怎敢不接受上天委托您传达的诏命呢?”于是请姜太公登上自己的车子,一同回到都城,立为国师。盈虚第二【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 一盈一虚, 一治一乱,所以

9、然者,何也? 其君贤不肖不等乎? 其天时变化自然乎?”【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 是国君贤与不贤呢 ? 还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呢 ?”【原文】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8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译文】太公说:“国君不贤,则国家危难人民动乱;国君贤,则国家太平人民安定。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国君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 ”文王说:“古代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说

10、:“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他是贤君。 ”文王说:“帝尧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原文】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9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

11、,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 贤君之德也! ”【译文】太公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宝物,不珍藏古玩宝器,不听淫靡的音乐,不粉饰宫廷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茅草,用鹿裘御寒,用粗布衣遮体,粗粮为饭,野菜为汤。不因劳役而妨害了农时,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奉行无为而治。官吏中凡忠心耿耿、正直奉法的就升迁他的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禄,百姓中孝敬父母,抚爱幼小的就表彰他敬重他;尽 10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力从事农耕、发展蚕桑的就慰劳勉励他。区别善恶良莠,品德高尚的可在其门闾加以标志,以示崇敬。提倡心志公平,节操

12、端正,以法制禁止邪恶虚伪。对自己厌恶的人,有功也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喜爱的人,有了罪过同样进行惩罚。抚恤鳏、寡、孤、独,救济祸患伤亡之家。帝尧自奉节俭,征用的赋税劳役也很少。所以天下百姓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爱戴他景仰日月一样,亲近他像亲近父母一样。文王说:“伟大啊! 贤明的君主的德行!”国务第三【原文】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 ”【译文】周文王问姜太公说:“我想请教一下治理国家的要务。如果要使君主得到民众的爱戴,人民安居乐业,应当怎么办呢?”姜太公回答说:“只要爱民就可以了。 ”【原文】文王曰:“爱国奈何?” 11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13、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译文】周文王说:“应当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要使人民获取利益,而不加以损害,使人民成就各自的事业,而不加以破坏; 使人民生息繁衍,而不加以伤害;多多给予人民实惠,而不去侵勒掠夺他们;使人民生活安乐,而不使他们感到痛苦;使人民心情愉悦,而不使他们怨恨愤怒。 ”【原文】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苟,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

14、,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译文】周文王说:“我冒昧地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姜太公说:“使人民不失去所从事的工作,那就是使他 12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们获取利益 ; 使农民不失农时,那就是成就他们的事业;放宽法律,减轻刑罚,那就是使人民生息繁衍;减轻赋税,解除各种负担,那就是多多给予人民实惠; 生活用度俭朴,不轻易营建宫室台榭,那就是使人民生活安乐;官吏清正廉洁,不苛剥扰民,那就是使人民心情愉悦。反之,如果人民失去了从事自己的工作的条件,那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农民失其农时,那就

15、是破坏他们的事业;人民无罪而妄加惩罚,那就是伤害他们;加重赋税,横征暴敛,那就是去侵勒掠夺他们;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台榭,从而导致民力凋弊,那就是使人民感到痛苦;官吏昏浊贪污,苛剥扰民,那就是使人民心怀怨恨和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统御臣民就像是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一样,看到他们忍饥受寒就为之忧心,看到他们吃苦受 13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累就为之悲伤。对他们施行赏罚,就如同奖赏或惩罚自己一样,向他们征收赋税、巧取豪夺,就如同征收和掠夺自己的资财一样,这就是爱民的方法。 ”大礼第四【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

16、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译文】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君臣之间的礼法应该怎样呢?”姜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只要求他居高临下,洞察下情;作为臣民,只要求他沉伏于下,谦恭驯服。君主居高临下,但不要疏远臣民;臣民驯服于下,但不要欺蒙君主。作为君主,只要求他普施恩惠;作为臣民,只要求他安分守职。普施恩惠,是取法于天;安分守职,则是取法于地。君主取法于天,臣民取法于地,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形成了。【原文】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 14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心平志,待物以正。 ”【译文】周文王又问:“君主应该怎样居处君位、临朝执政呢?”姜太公回答说:“君主的举动应该安祥稳健,沉着冷静。柔和有节,成竹在胸。善于施加恩惠德泽,而不与臣民争利,虚心而不自满,志平而不偏狭,以公正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原文】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 15 经典文库开卷有益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