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4515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5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教师用书(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

2、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3、”,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4、。”(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知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

5、赏析方法去欣赏诗歌。在“赏析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使杜

6、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我国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例证。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意逆志”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诗。“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课文后

7、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一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作品欣赏湘夫人整体感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 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

8、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 夫 人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

9、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语言品味一、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品味。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

10、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唐诗综论说木叶)二、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

11、、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关于练习一背诵这篇作品。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参考答案(略)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打好语言的基本功,首先读懂湘夫人。参考答案1帝子降兮北渚渚:水边的浅滩。2与佳期兮夕张张:张设罗帐。3罾何为兮木上罾:鱼网。4蛟何为兮水裔裔:边。5朝驰余马兮江皋皋:边。6葺之兮何盖葺:编草盖房子。三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懂古诗,从而欣赏这首诗。参考答案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听到湘夫人在召

12、唤我,我要驾车和她一同前往。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水菖蒲装饰墙壁,用紫贝壳砌成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满屋都有芳香。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把缠绕在树上的薜荔编结为幔帐,把蕙木剖开来制成房中的隔扇,这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时机不可多得,姑且逍遥,舒闲自在。四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旨。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逸、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

13、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3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这首诗的主旨。不仅能更好地鉴赏这首诗,而且从中学会一些鉴赏方法。参考答案1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2诗中详细描绘

14、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3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五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15、”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即景起兴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有关资料一、关于九歌(过常宝)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关于九歌和屈原的关系,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如果不考虑王逸的断语

16、,这一段话大体说明,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九歌共 11 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他又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是“按照各自的身分,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取悦东皇太一。现在看来,礼魂为送神曲可确定无疑,古今学者多有阐述。东皇太一从其神名可知其地位尊于他神,且描述也庄重,当是九歌主祭之神,其他为陪祭。这九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它符合上古“索祭”之礼。然而,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九歌的精华却在于中间九篇。关于这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