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2832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64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细高三学长亲自吐血整理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整理(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1 页 共 51 页必修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导语: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目录及课前提示: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稳定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最高国家政 2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秦朝“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军权逐渐强化 1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 、 “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4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

3、严重的阻碍 2考试说明解读1.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封对象:王族(同姓的王室贵族) (为主) ;异姓的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氏族首领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2 页 共 51 页(3)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因此,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看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被封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服 1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

4、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 2建立武装、征派赋役。(5)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稳定政治秩序;2)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宗法制(1)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 “家天下”的制度从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产生)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内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5)影响:1)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5、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在长时间内,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族中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1.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

6、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各个击破)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上)1)北方: 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公元前 215 年) ;修直道、长城加强北部边防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3 页 共 51 页南方:修灵渠(沟通湘漓,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公元前 214 年) ,平岭南,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

7、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皇帝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定名“皇帝”始称“始皇帝” 、玉玺、朕)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3)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4)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5)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

8、A、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B、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1)郡县制: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县级以下有“乡” 、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 。3

9、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 。2)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权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官制(中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参知政事)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的因素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

10、。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1)中朝制度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4 页 共 51 页1)背景: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2)组成: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举人才;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议机要(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3)职能: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2)三省六部制1)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政的场所)2)长官设置:唐初

1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3)宋代1)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2)为了分散宰相权力,曾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3)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4)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5)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地方官制(刺史制度、行省制度)行省制度(1)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2)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特指今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3)宣政院管辖西

12、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国师” (“帝师” ) 。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以便于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4)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用监察机构对行省进行监督;省官互迁(5)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监察体制(1)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

13、责监察的官员(2)汉:1)西汉时,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6)意义: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5 页 共 51 页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

14、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名称 使用时代选拔方式 评判标准 备注世官制 周朝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血缘关系(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世官不等于世职察举制 两汉 举荐 道德、学问、议政能力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德才;“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1 察举制度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2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科举制 隋至清

15、科举考试 考试成绩 意义,联系必修三科举制(1)意义:1)利: 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1科举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 2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科举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易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利于追求公平公正 4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52)弊: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 1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2)实质: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只

16、是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 郡县(道,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乡里 亭(负责地方治安监管公文传递)西汉 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东汉 在郡之上增设州唐 道州县宋 路州县元 行中书省路府州县曹琪琳 历史必修一整理第 6 页 共 51 页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密折制)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明:(1)废丞相:1)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宣布成为定制2)直接原因: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政)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3)结果: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2)内阁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